《铁皮鼓》是根据西德著名作家京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格拉斯出生在但泽,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他发表最早的长篇小说就是“但泽三部曲”:即《铁皮鼓》、《猫与鼠》、《非常岁月》。正是这部发表于1959年的《铁皮鼓》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因此这部小说精品他一直不让人随便改编成电影。直到二十年后,由施隆多夫、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和弗兰茨·塞茨等组成的强大创作班底,加上由年仅12岁的童星达维德·贝南特主演奥斯卡一角,他才同意改编。施隆多夫在剧本经过反复修改定稿后,才于1978年夏天开始,带领摄制组全体人员转战南斯拉夫、西柏林、但泽、法国等地,历时大半年,耗资700万马克,终于完成了这部巨片的拍摄任务。影片公映后轰动了国际影坛。1979年5月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与美国导演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共同获得金棕榈大奖。更令德国影人骄傲的是:自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德国演员埃米尔·强宁斯以《最后的命令》和《肉体之道》两片获得第一位“奥斯卡影帝”后,五十二年后的1980年4月15日德国电影才第一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2年该片又被日本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更为有趣的是,一贯谨慎的原小说作者京特·格拉斯看了电影后说:“我把书忘了,看了一部电影。”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对成功改编者的由衷赞美!
该片导演富尔科·施隆多夫1939年生于德国威斯巴登。他先在巴黎攻读国民经济学和政治,后又在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电影。完成学业后,先后又师从阿仑·雷乃、让-皮尔·梅尔维尔和路易斯马勒等人,给他们当助手,直接受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熏陶和影响,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同时融入法国电影的哲学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966年,他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就是根据罗伯特·穆西尔的小说改编的《青年托尔勒斯》,影片通过对出身犹太人家庭的青年学生不幸遭遇的展示,揭露了纳粹时代的黑暗和专制。影片以“广泛的哲学概括和大幅度的时空转换,给人一种立体透视思维去纵观历史现象”。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论奖、联邦德国电影编剧和导演奖。初战告捷就显示了施隆多夫的艺术才华。接着,他又和亚力山大·克鲁格合作执导了《向昨天告别》(1966)。两部影片的成功,标志着经过漫长岁月沉寂的联邦德国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取得应有的地位。
后来,他受剧作家兼导演的妻子玛格丽特·冯·特洛塔的影响并与其合作,导演了三部反映西德社会中妇女社会政治权益问题的电影:《短暂的热情》(1972)、《失去荣誉的凯瑟琳娜·布朗》(1975)和《致命的一枪》(1976、获联邦德国最佳导演奖)。特别是《失去荣誉的凯瑟琳娜·布朗》一片,以哲理的思想深度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获得评论界的好评。
1979年,新德国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作《铁皮鼓》的问世,将施隆多夫的电影创作推上了艺术颠峰,不仅使他成为联邦德国电影的四大名导之一,而且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在该片中饰演男主角奥斯卡的小演员是年仅十二岁的达维德·贝南特。他本人就象片中的奥斯卡一样患有发育障碍症,所以,他将侏儒奥斯卡复杂的内心情感表演得十分真实感人,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饰演阿弗雷德·马策拉特的是联邦德国演员马里奥·阿道夫。1954年从影,由于他接受过专业的戏剧艺术学习和训练,所以他是一位善长饰演戏剧角色的多才多艺的演员。他曾参加过法、英、美、苏联、墨西哥、西班牙等国摄制或合拍影片的演出约有三十多部。特别是在《魔鬼来到的夜晚》(1957)、《失去荣誉的凯瑟琳娜·布朗》(1975)、《铁皮鼓》(1979)等影片中的表演最为出色,使他获得过联邦德国电影奖和“刘别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