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终于登场,大喜大悲充斥着我观影的两个小时,其精彩程度也超过了我的预期。
姨妈是影片贯穿始终的绝对主角,斯琴高娃对角色的诠释非常精彩并恰到好处,小人物的矛盾性格自然彰显,初始惹人发笑,随着情节展开却让人心生怜意,如同看到自己身边亲友的遭遇。
电影开篇干脆,以宽宽的角度勾勒姨妈身处繁华都市的矛盾心态。她自命清高,自私,嫉妒膨胀,甚至有些斤斤计较。邻居水太太表面来看是姨妈的鲜明对比,可纵然她追赶潮流,绝不落伍,内心却和姨妈一样孤寂,一样与时代相左,同样无奈的将满怀的依赖寄托于宠物之上。
少女飞飞以及金永花的引出,在彰显姨妈性情之余,也给观者蒙上了另一种压抑着的悲哀。不得不提史可的表演,戏份虽少,但寥寥几个镜头的勾勒却把碰瓷耍赖的金永花身后隐藏的悲凄无奈表现得让人唏嘘不已,此为亮点之一。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潘知常粉墨登场,几句唱腔,正好拨动了姨妈心中的失意。周润发风流倜傥不减当年,把潘知常的油滑之气勾勒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人寂静,空负貌如花。”借用唱词,姨妈内心长期的寂寥与当时的激荡可见一斑。
两段戏曲的插入,十分巧妙,不但反衬出姨妈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并为影片增加了一抹奇妙美涣的色彩,又十分精准的将姨妈内心世界的作以明示。
猫咪之死算得上影片的急转,潘知常是不是骗走了姨妈的积蓄已经不重要,而床边的一夜相守是否是另一个垂暮之人悲哀的良心回转?
自此,姨妈的境遇急转直下,结束了短暂梦幻又似灾难一般的黄昏恋。而其他小人物的悲哀隐情也随之一并揭开。
由赵薇饰演的姨妈刘大凡形象之出现,是《姨妈》的另一个亮点。街头吵架一场戏,爆发力之强自然毋庸置疑,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他几处没有台词,只靠眼神表情彰显内心的镜头。鞍山饭店外抽烟的一场戏虽然没有一字台词却非常抢眼,所有的悲哀愤怒不平都化作烟圈被吸入呼出,叹息之后,生活继续,大厨的工作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而此般种种不免让人感叹赵薇演技的成熟蜕变。
如果与许鞍华导演的另一经典之作《女人四十》相比,也许是由于编剧李樯的加盟,再加上许导自身的变化,《姨妈》最难能可贵就是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描绘一个女人的经历和喜哀,与此同时跃上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宏观描绘社会景况,而由姨妈所扩散开来的观感和所遇之人又可以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彩小单元。从此而论,与《女人四十》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唯一遗憾即是过为分明的三段式结构过于分明,在衔接时稍显突兀。
编剧李樯的作品《孔雀》所述即是压抑状态下的不如意,如今再上阵,依然爱用象征。月亮的隐喻十分有趣。姨妈、宽宽、刘大凡都曾被月光所吸引,而他们是否也从月光中获取些许的希望?也许希望只是藏匿在心底,等待被召唤吧。
摄影的功力为《姨妈》增色不少,而久石让的音乐虽然足以渲染气氛,但有些片断与如此写实的风格相配稍嫌刻意了。
电影中每一桩悲剧式的结尾都巧妙的省去了对前因的交待演绎。姨妈的悲哀境遇也许就始于特殊年代造就的错位婚姻;而少女“七公主”的遭遇追根溯源是父母远赴新疆一去不归,也是时代的产物;潘知常虽是骗人骗财的大骗子,可谁有知道他的身后有没有一番血泪史?金永花、灰带鱼的境遇也是一样,都在时代的巨浪洪流中飘荡。其实身处其中,我们又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好一出淋漓尽致悲喜剧!
鞍山,宽宽到来后的饭桌上,刘大凡粗鲁依然的喊着,不禁想笑,却突然感到悲哀,生活之中,我们总有不甘,改变的努力到最后往往却又无力。
电影看罢,不至绝望,也寻不到希望。
也许,生活中境遇之常态就是如此吧,或喜或悲,或希望或绝望,并无什么明确的暗示。
生活仍将继续,没有更好,也未必会更糟。姨妈在时代召唤下从上海到鞍山,又从鞍山离婚到上海本为寻找自己的所谓理想,却终于落得年老寂寥受骗受伤重回故里,一切不过回到并不美好的最初。怎样继续,全指仗当事人是否知足而乐得其所。
我们看喜剧,常常嫌太过肤浅一味讨笑,我们看悲剧,常常觉得悲痛悲哀难以释怀,但生活本身其实很难明确悲或喜。悲喜交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我们的常有体验。
因此,看着电影,忍不住喷笑,也不自主的流泪,只因为,太过真实,真实到残忍。
终于还是瘸腿的宽宽走在雪地之中,身边是想帮忙却已经力不从心的姨妈,宽宽说“我也不瘸过”。
好在,一切都曾经拥有曾经经历,好在,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