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大众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里的“大众”就是以老布和瑞德为代表的没有觉醒的在体制的控制下麻木的失去自我的囚徒。
按照常理,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被关进监狱,失去人身自由。而这种惩罚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囚犯的身心获得救赎,拥有永恒的自由。然而,《肖申克的救赎》一片却对这种惩罚方式的最终结果产生质疑。究竟罪犯在经过监狱的改造后,是否可以真的获得自由和重生。影片是以老布为代表的囚徒们悲惨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对这种体制尖锐的质疑。
老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囚徒,在肖申克监狱服刑整整五十年,可以说他是一个被彻头彻尾改造过的人。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少年,到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都是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受体制的束缚,毫无自由可言。然而老布早已习惯甚至依赖于这种体制的管束。在监狱里,他是一个受人尊敬、有知识、有文化的老者,他生活得很自在,很快乐,每天一成不变地管理图书馆,给囚徒们送书,其间还可以充当“地下传递员”,偶尔得到一些贿赂。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简单、衣食无忧。他完全没有了理想和抱负,希望和自由在他似的字典里根本就不存在。他像一只被驯服了的小动物,每天按部就班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主人“让吃就吃,让拉就拉。”
就在老布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渐渐地老去了,患上了关节炎,走路也不再利索。监狱给了他自由,批准了他的假释,这时,他像一头毫无野性和捕食能力的母狮子,永远到失去了生存能力和对世界的适应能力,而且他已经垂垂老矣,在监狱外面他是一个无用的人,有关节炎,不能干任何体力活,连张图书证都申请不到,甚至在杂货店用纸带帮顾客装东西这样简单的活都不能很好地完成,脱离了体制的控制,老布变得没有了方向,他很茫然,很孤独。他经常会想者把杂货店老板杀了,再让警察把自己送回监狱。这种欧.亨利似的叙述令观众感到辛酸与悲哀。辛酸是出于对这个早已被改造和驯服的老人的同情;悲哀是由于对体制这种惊人的同化力所震撼。老布在期间竟无丝毫反抗力,甚至根本就不想反抗。老布在获得了人身自由后,却成了心灵上永远的囚徒,这种畸形的改造结果使观众不得不质疑这种惩罚方式的可行性。
当看到老布在光明到来之时,竟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了死亡,在那一幕观众感受到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躯体,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这种精神上的死亡要比肉体上的死亡让人觉得更加恐怖与痛惜。
瑞德是另一类囚徒的代表。他对体制的了解更加的深刻,“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他明白这种体制对他们身心的毒害之深,但他仍然不能摆脱体制的控制。瑞德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天台上干活时他努力阻止安迪做出“冲动”行为;在安迪阐述了他对希望的看法后,瑞德劝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事情,希望能使人疯狂,最好不要有希望。”瑞德太了解这种力量的强大了,以至于即使心里存有希望,也要把它压抑下去,因为在对人身的这种严格的控制下,希望就是一种奢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与这么强大的体制抗衡的。所以只有放弃希望,在这个体制下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以至于真的应了海利的那句话:“让你吃你就吃,让你拉你就拉。”在假释后,没有经过报告就上厕所,使得瑞德一滴尿也撒不出来。这个场景令观众颤栗:体制对人身心的控制竟如此残酷。瑞德在能够享受自由的权利时,心灵却残废了。幸运的是,瑞德遇上了安迪这位好朋友,才使他最终不至于像老布那样悲惨!
在影片中,瑞德是一个线索人物,他起了一个贯穿全剧的作用。影片是以瑞德冷静平和的旁白来推进剧情的,他既参与了整个过程,又旁观了安迪的非同一般。在这种平静的、局外人的娓娓道来的方式,既避免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又凸显了影片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