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来自冷战的人们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讲述了英国间谍部门如何揪出苏联安插在其中的内鬼的故事,却并不一味追求悬念和情节性,这部电影没有英雄,没有赢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超级特工拯救世界,没有那么多该死的戏剧性场面,这是沉甸甸的,足以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现实,并非娱乐消遣。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最在乎的东西是格调。影片着力去渲染——甚至不惜夸大那种特殊的时代气息到略带神秘之程度,全片都浸透在阴郁、低沉和悲凉的一团雾气中,这是当代人对于想象中的冷战岁月的怀旧。主角史迈利,一个看透迷局、疲惫不堪的老兵之心境,使二战之后陷入失落情绪的英国社会的写照,导演把70年代中期的英伦风情一股脑裹进斯堪的纳维亚式的惨淡愁云里。
“圆场”首先是个官场,而且别忘了大英帝国的官僚派头可是出了名的。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拉帮结伙、勾心斗角、排除异己……接管“总管”上位的帕西阿勒赖恩就是个典型的野心家——他擅长阿谀讨好,竭力打通国防部、海军之类的上层路线,一面拉拢比尔海顿、罗伊布兰德等人组成自己的小团体,打出一张足以撼动“总管”威信的王牌:代号“巫师”的独家情报来源。后来,“总管”引咎辞职,帕西自然上位,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史迈利等与“自己不是一条船上的人”要么退休、要么靠边站。可惜,这个小人的如意算盘,恰恰每一步都中了苏联人的圈套。
和一切官僚机关一样,间谍部门也讲究论资排辈、看出身背景。比如匈牙利人托比伊斯特哈斯就因为是来自二等国家的外国佬而处处低人一头,连代号都是“穷人”,此人明明深受“总管”的救命之恩,却投靠了帕西,其实也不难解释:他知道自己如果不这样,自己干一辈子也只能是个主管辅助工作的小头目。
所以可想而知,史迈利这样的老牌间谍,难免不会在几十年的官场磨砺中失去了锐气,理想和热情都所剩无几,是的,谁都免不了成为一个疲惫而又世故的犬儒主义者——假如詹姆斯邦德果真在军情六处上班的话,那恐怕他也不能幸免。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面并没有多少女性角色,但是“爱情”却是条重要的暗线。里基塔尔与苏联女间谍伊琳娜相爱,他们的恋情既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惹来杀身之祸。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证明“间谍”是种多么残酷的职业了。
史迈利深爱着妻子安,却也因她而备受折磨——在“圆场”,安的风流成性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史迈利最大的痛脚也在于此,这一点也被苏联间谍头子卡拉所利用,他指派比尔海顿勾引安并故意让史迈利撞破奸情(史迈利回家巧遇衣冠不整的海顿,对方的拙劣借口是来拿画的……),于是多年好友给自己戴绿帽子的窘迫之情,成为扰乱史迈利心绪的最致命武器。
比尔海顿真正的的恋人是吉姆普莱多,这段感情无论在书中还是电影里都是闪烁其词,却又至关重要——想想看,海顿竟然出卖了自己相交几十年的爱人和挚友以及难以计数的许多战友,这背后该隐藏着多么深重的伤害和痛苦。那么,影片以普莱多杀死海顿作为结尾,也就不难理解了。
冷战究竟是什么?
历史书里的冷战时二战后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阵营持续数十年的对峙,关键词包括:铁幕、柏林墙、核威胁、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古巴导弹危机、布拉格之春……等等。但对于间谍们而言,冷战究竟意味着什么?
跟政客或者军人不同,间谍这门职业意味着你必须搭上自己的全部——永远生活在秘密、伪装和谎言中,永远惴惴不安,牺牲总是不可避免,而且不止像皮肉之苦那么简单,一个间谍要有勇气以最卑劣的手段达成任务,无论感情还是良知,没有什么事不可以摧毁的。
也许是金钱,但是少在冷战时期,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世界里,对大多数间谍来说,支撑他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就是——信仰。
因为冷战归根结底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选择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对于经历过二战浩劫的知识分子(懂多国语言、出身剑桥牛津的间谍们当然都是精英了)来说,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p#分页标题#e#
但比尔海顿,一个曾在二战中为国家出生入死的人,怎么竟会投靠敌营,出卖自己朝夕与共的战友呢?
实际上它也正是代表了战后一批知识分子的心态(最着名的例子莫过于让保罗萨特)。或许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的论述可以解答这个疑惑——
“西方知识分子的共产主义热情趋于高峰,是在苏联统治最严酷的时期:1935-1939年和1944-1956年。作家、教授、艺术家、教师和新闻记者们经常对斯大林顶礼膜拜,并不是没有看到他的缺点,而是因他的缺点而更加尊重他。言语与现实之间的皇帝距离对抗那些善意追求事业的男男女女们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
共产主义仔知识分子中激起的兴奋,是自由民主所无法奢求比拟的。共产主义的产生及其规模,在地域上带有异国情调,而且具有英雄主义色彩。
……关于苏联正在追求一项伟大事业的想法,它的勃勃雄心为其缺点找到了借口和辩护理由,这些都对那批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子产生了特别的吸引力。法西斯主义与生俱来的罪行成了它集中攻击的目标。但共产主义是为了实现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毋庸置疑的、超级伟大的目标。它所犯下的错误在那些观察者眼里,只是为了所谓创造历史而付出的代价。”
二战是西方世界的一次幻灭,也是大英帝国旧日荣耀的彻底崩解。比尔海顿因此放弃了原本的理想。但你我都知道,假如他能亲历真正的苏联、见证铁幕的垮台,那将会有多尴尬——幸好他死掉了。如今回过头来看冷战,更像个写满自己自大与虚妄的笑话——至于那些间谍们,甭管他们曾站在柏林墙的哪一边,都将注定成为白费力气的丑角。付出毕生心血甚至生命又如何?那些理想、那些牺牲、那些苦难,其实都没有意义。
所以这样一部电影必须是冰冷压抑的。
看片被杂乱的故事搞晕了?下面按照正常的时间线我重述一下故事
?二战之前,“总管”带领着史迈利等元老级部下创建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
?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总管”和史迈利[乞丐]陆续吸收比利海顿[裁缝],帕西阿勒赖恩[锅匠],吉姆普莱多[后来归隐当老师的那个杀手],托比伊斯特哈斯[穷人]等新人加入“圆场”。
?50年代初,对现实不满的比利海顿被苏联情报机关的头目卡拉收买,成为双重间谍。
?1955年,苏联情报机构受到大清洗冲击,史迈利前往印度说服一个很可能在回国后便将处死的苏联间谍归顺。但此人毫不动摇,最后史迈利将刻有妻子名字的打火机相赠。实际上,这个间谍就是卡拉,后来他大难不死,反倒进一步巩固了地位。这次会面为日后史迈利的情感问题遭到对手利用埋下了伏笔。
?约1963年,卡拉派苏联间谍波利亚科夫以苏联大使馆文化专员的身份潜伏至英国,此人的使命是与内鬼比尔海顿接头。
?不久,康妮[研究女王]在调查波利亚科夫时,从一个小细节发现此人实为苏联军人,相当可疑。但当她报告给帕西阿勒赖恩和托比伊斯特哈斯后,却没引起重视。
?圣诞晚会。据说取材自原着作者勒卡雷的亲身经历,所有角色、线所和伏笔在此交汇。
?比尔海顿将神秘的情报源“巫师[此人并不存在]”——介绍给升官心切的帕西。他们借此得到大量所谓的优质情报(当然都是卡拉安排好的),帕西如获至宝,并借此向高层献媚,终于申请到专款,撇开“总管”单干。他们在伦敦某处秘密租下一所公寓作为和波利亚科夫(所谓巫师的代理人)接头的地点。殊不知,英国人得到的尽是些假货和次品。苏联人却靠海顿得到源源不断的情报,更计划以英国为桥梁挖掘他们的终极目的——美国人的情报。
?帕西混得风生水起,“总管”却凭借老道的经验从中嗅到疑点,他开始独自一人整理这些年来的大量情报资料,最终把内鬼的怀疑对象集中在帕西一伙儿外加史迈利身上,并用锅匠,裁缝,士兵,穷人和乞丐作为五个人的标示贴在国际象棋上。
?底层外勤间谍里基塔尔奉命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执行例行的外勤任务:监视一支苏联贸易代表团。不料竟有意外收获:苏联女间谍伊琳娜决心投诚并与他相爱,还透露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圆场”中有卡拉的内鬼。然后莽撞的塔尔只顾立功,他连夜发回组织的密电被内鬼看到,卡拉闻讯立即展开行动,伊琳娜被绑架回国,一名英国间谍被杀,然后嫁祸给塔尔,惹上大麻烦的塔尔只好跑路。#p#分页标题#e#
?约1972年底,“总管”的调查到了收网之时。他派自己最信任的吉姆普莱多秘密前往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与一名准备叛逃的将军接头,此人将会告诉吉姆谁是内鬼。
?可惜吉姆的行迹被比尔海顿察觉并出卖给了卡拉。然后便是影片开始的一幕:他中了埋伏。虽然大难不死却被活捉,遭到严刑拷打,因为卡拉迫切想知道英国人对于内鬼究竟掌握了多少情报。他还当着吉姆的面枪杀了伊琳娜。
?吉姆“死亡”的消息传回英国,“总管”大受打击,一病不起,再加上他必须为这次失败的行动负责,很快便从“圆场”退休。
?帕西顺利成章地坐上了一把手之位。史迈利、康妮等忠于“总管”的老部下也都心灰意冷被迫退休。
?“总管”孤独地在医院中死去。
?约1973年春,被苏联人放回到英国的吉姆普莱多(从策略上讲应该是为了掩盖内鬼的真实身份),隐姓埋名来到一所小学教书。
?与此同时,人间蒸发数月的里基塔尔潜回英国,他直接联系到国防副大臣拉康,将关于内鬼的情报和盘托出。
?拉康找到被帕西排挤的“点路灯组”(行动组,主要负责暗杀和绑架)组长彼得纪尧姆,开始着手进行调查,并指派已经是局外人的史迈利负责。
?史迈利住进一所不起眼的小旅馆,着手调查,纪尧姆和已经退休的督察长孟德尔任其助手。他首先派纪尧姆搞到在“总管”离职后退休者的名单,因为其中很可能隐藏着有妨碍到内鬼而被清除掉的人。
?果然,在拜访康妮[研究女王]时,史迈利获知关于波利亚科夫的重要线索。
?里基塔尔拜访史迈利,透过他的讲述,史迈利推测出内鬼就是当时读到塔尔电报的人。
?于是,纪尧姆奉命冒险从“圆场”的机要档案库中偷出值班记录,但发现当晚的那页已经被人撕去。
?在分析纪尧姆带来的“圆场”资金帐目时,史迈利发现一笔钱的流向可以,并判断出吉姆普莱多并未死去的事实。他找到普莱多,后者告诉史迈利,托比伊斯特哈斯将他安置在此,并嘱咐自己忘记“总管”的交待。
?史迈利访问吉姆普莱多出事当夜,被“总管”派去职守电报的杰瑞威斯特比,了解到比尔海顿当时的反常举动,并由此想到他与妻子安的奸情。
?史迈利推理出“巫师”实则为苏联人的诱饵,并汇报给国防大臣。获得行动授权后,他开始实施最终行动。
?首先,史迈利恫吓几个嫌疑人中最没地位和胆怯的伊斯特哈斯,获得他们与波利亚科夫接头的公寓地址。
?然后史迈利巧施“引蛇出洞”之计,派里基塔尔到巴黎上演一出“劫持英国情报站”的好戏,他故意把动静闹大,通知“圆场”自己掌握关于内鬼的重大情报。这样一来,几位嫌疑人自然会跑到接头处与“巫师”的代理人商议如何应对,真正的内鬼肯定要比其他人都先到一步,以便在第一时间通知卡拉。而史迈利等早已部下天罗地网,只等内鬼上钩。
?水落石出,比利海顿第一个露面,确定他就是内鬼。
?按照计划,比利海顿将被送往苏联。史迈利来到关押地探望,海顿向他道出实情。
?史迈利接管“圆场”,成为新任的主管。
?最后,吉姆普莱多远程狙击杀死比尔海顿。
再说说几个小看点
打火机
妻子安送给史迈利的,上面有她的名字。然而安每次“出墙”后都会送给丈夫点小礼物“表示歉意”,所以打火机无疑是一份纠结的爱情信物。后来史迈利把它转送给卡拉,老谋深算的对手立刻借此看破他的软肋,并指派海顿去勾引安。在电影里,打火机数次出现,其中一次是在布达佩斯的咖啡馆,意味着吉姆普莱多中埋伏时,卡拉本人也在场。
纪尧姆是同性恋
史迈利劝纪尧姆尽快处理掉可能引起麻烦的个人问题,接下来便出现纪尧姆根一个男子分手的场景,书迷会对这一情节目瞪口呆,书中他可不是gay。不仅有个会吹长笛子的女朋友,还在勒卡雷之后的小说里结了婚。这是导演的主意,用来更加凸显间谍世界的隐匿与残酷,同性恋很容易成为被敲诈和威胁的弱点。
史迈利的眼镜
史迈利在现实和回忆中所戴的眼镜不一样,过去是金边,退休后换成黑框,分不清时间轴的童鞋可以以此为标识。#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