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该片获得1975年48届奥斯卡奖的五项主要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象这样的绝对优势,自1934年度《一夜风流》以来尚属首次。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手段,是一种新生不过百十年的传播媒介,而在这期间,出现过数量不是很庞大的经典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把经典全部看一遍的(所以我一直在推荐给朋友、同学、亲人一些好的电影)。有一些哲理片,真的是值得看很多遍的,《飞越疯人院》是其中不可以遗漏的经典好片。
如果哲理片又同时是一部吸引人看的所谓商业片,那就有意思了。中国几乎没有这样的片,更没有像《飞越疯人院》这样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国的商业片是纯商业片,文艺片导演们不屑。而这些人(大多是所谓的第六代导演)却整天高喊电影之艺术,却没有引人入胜的好片。
影片的结尾喜忧参半,麦克墨菲 被切除脑蛋白,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不会再折腾、不会再考虑逃出去、甚至不会再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思想。 最知心的朋友奇弗(意为领袖、酋长)做出了一个令我们都会惊讶的行为,结束了墨菲只在医学意义上存在着的生命。或许对于为什么这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会震撼每一个的心灵,让我们思考良久。照我们看电影的习惯,最差的电影看着或者看完都毫无反应立刻忘记;差的电影看完痛骂浪费自己的时间;一般的电影带给人们娱乐或者思考,好的电影能给人感动和温暖;最好的电影会改变观者的想法甚至是人生。很明显《飞越疯人院》至少也是很少的能称得上是好的电影的经典作品。而且它也不断的改变我们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影片中很有寓意色彩的把奇弗的身份定位印第安人,或者就是为了区别开那些都市里那些被制度所捆缚到麻木不知道反抗的人们。奇弗象征了人心里的可以回归自然的本性,终于奇弗(领袖)最后还是战胜了自己,逃离了也飞跃了疯人院。这时候,影片在此处收尾。我们观众的震撼终于可以有时间反思和回味了。
麦克墨菲死了,他的朋友奇弗是了解他的,所以没有让他整天吃他自己不知道的却被称为是“有好处的”药,所以没有让他生活在高分贝的令发疯的人安静的音乐里,没有让他活着好像已经死了。因为他知道那是他不喜欢的。
这部电影叙事并不奢华,画面并不唯美,而且事实上是很不唯美,大多数的群众演员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讲叙故事的方式平易近人却令人回味无穷,而且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震撼了我们。当然也众望所归的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荣誉。(另外,尼克尔森也因为成功 的饰演了麦克墨菲一角色获得奥斯卡影帝,护士长的扮演者敲到好处的表演也令她获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殊荣,都是众望所归。)
在众多的好莱坞电影中,这样的电影不多,但凡有,几乎都是伟大的导演的伟大作品。这个很可以理解,因为习惯偶像剧的SB导演不会有这种深度和敏锐。另外向大家推荐《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三部经典的哲理电影作品似乎有一种共同点,都在讨论一个人类的终极问题,都在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反抗人们都已经习惯了的制度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是在监狱这个象征性的场景里寻找自由的希望,《楚门的世界》是在讲一个寓意性的大摄影棚里对于生活真实的渴望的希望,《飞越疯人院》则是以疯人院为中心,对生活意义的探索的希望。生活应该是平静如水,规规矩矩,还是去反抗去搏击,去不断制造着精彩,哪怕它会惹来很多麻烦?这种终极的思考就留给观众们吧。至少继续留在疯人院的朋友都会想念他,都会有了可以回忆的一段快乐的时光。
电影中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病人们都是自愿来到这里的,而且他们可以随时离开。但是没有人离开,他们不是疯子白痴,但是他们一定不是正常人。他们不被社会承认遭到排斥。他们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尊严不被尊重,(甚至不知道自己会钓鱼)到最后他们还会怎么的 生活? 我们就是他们,我们要怎样生活?这或许就是导演想让我们思考的,就像他(米洛斯·福尔曼)说的那样:“这简直就是我的故事,我们创造机构帮助我们生活,甚至给钱给他们使他们拥有我们、控制我们!”何尝不是呢?我们选择一个避难所真的会是我们衷心的选择吗?就像疯人院里的病人,就像肖申克里的 瑞得,还是像 楚门(TRUEMAN)一样最后选择生活的自由,选择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 尊严,因为它是生命存在最之无上的价值。#p#分页标题#e#
就像墨菲 为了争取播放棒球赛需要赢得选票改变生活时间表 与人打赌搬动那个饮水器的时候试了两次没有成功时说的那句经典台词
“至少我已经试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