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录片不仅要展现具体的人生际遇,更要试图透过人物言行探究其内心。
《龙脊》的主题是什么?似乎一言难尽。但要张扬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赞美一种面对贫困却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这的确是我面对纪实对象把握到的主要创作主题——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
如比较电视纪录片《龙脊》与电视艺术片《西藏的诱惑》在创作上的异同就可以感悟到这一点:
1、选材的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龙脊》一方面展示了龙脊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贫穷、落后、闭塞,另一方面展示了村民的纯朴、真诚,孩子们的聪明、可爱、强烈的求知欲。
两者之间的对比,唤起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心和对希望工程的积极参与。
专题片《西藏的诱惑》则是创作者对自然题材深入开掘的体现,位于较高视点,高屋建瓴地统摄生活,而不是简单化地再现自然风貌之美,民俗民风之独特,从而以更高立意揭示了一种性格、精神。
2、主题的多元化(提炼)
纪录片《龙脊》张扬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赞美一种面对贫困却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体现了创作者对龙脊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审美关照。
专题片《西藏的诱惑》摆脱简单对自然风光的猎奇和神秘情趣的寻求,从四代朝圣僧侣、四位去西藏寻求艺术感悟的艺术家身上,提炼出“西藏是一种境界”的主题。
3、结构的安排
纪录片《龙脊》,以时间为轴线,按事物进程的自然次序组织安排材料。着眼于表现外在的生活情状和动作,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有很强的因果联系。
专题片《西藏的诱惑》,依据并列的空间变化来排列结构。将西藏的诱惑从四位艺术家的角度予以审视、折射。
4、细节(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的选择
纪录片《龙脊》:能高与同学划拳; 纪恩淘金挣学费;八个月婴儿死后母亲的哀哭;辍学女童的眼神等。
专题片《西藏的诱惑》:摄影家的“遗言”;女作家的殉职;沐浴等。
专题片(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不能没有细节。
5、节奏的处理
纪录片《龙脊》:内节奏富于变化性,但整体节奏比较舒缓,却不失张弛结合的调整与和谐。
专题片《西藏的诱惑》内外节奏均舒缓,外节奏的适当调整并不能影响整体抒情的节奏感,反倒体现出内外节奏不和谐的视觉美感。
6、综合表现手法的运用
纪录片《龙脊》:综合表现手段的合理运用,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但突出表现为:画面叙事性很强;有时为声音的表现力让位,或者说声音弥补画面表现力的不足。
专题片《西藏的诱惑》:综合表现手段的运用。突出表现在:画面抒情性很强;画面较空泛,大多在填补、扩充解说。
二、故事与人生感悟
1、 “我们不是在报道有趣的事情,而是在拍人。行为只是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著名纪录片编导陈虻。
2、电视纪录片当然是客观纪录,可是,客观现象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
如冷冶夫:《胖连长和他的连队》;
康建宁:纪录片《沙与海》。
都体现了作者对选题的理性把握、思考与表现。
正如康健宁所说:“我觉得从事纪录片的创作的人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他可能会把很多想法寄托在这个片子里,这从他关注的点可以看出来。比如说有的对事件很感兴趣,有的对那种平白的生活很感兴趣,这个可能不一样。重要的是作者的想法可能也不一样。”
我想在两家里面找到“共同的东西”——可能西部的穷一些,东部的稍微富一些,但这不是我主要想说的,我想说的是,比如说他们对儿女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质量的想法,对外部世界关注的程度,仔细看的话是完全一致的。#p#分页标题#e#
我想找它共性的东西,而不是表达贫富差别。当时我想的是,只要你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一个人,大的环境是固定的,那好,你差不多都是一致的了,你跑不出这个被禁锢的铁桶。
三、“现在进行时”与纪录方式的多样化
1、取材的现在进行时态是纪录片纪实的基本性质,也是取材方式的基本立足点。
2、对纪录片现在进行时内涵的正确理解与不断丰富。
内容上的现在进行时态;
非现在时态(多为过去时态)转换成现在进行时:寻访、追述、参与。
纪录片的“参与”有两层涵义:
创作者主动介入到拍摄的内容中去,由此获得作品所需要的素材,主要是引入主持人;(主持人的功能、效果是主体“参与”纪实共有的特性——朱羽君)
“触发”,就是引导拍摄对象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话题中,以此实现信息、情感、个性的集中体现。
如纪录片:《毛泽东》、《中华之剑》。
纪录片的“真实”与否,不单取决于拍摄时机与拍摄对象的时态关系,还取决于素材在作品中获得的解释,即所拍摄素材在作品中出现时对其发生、存在状况的解释或暗示应该与拍摄时的情况相一致,正是在这种一致中真正显现了“现在进行时”拍摄的意义所在。
如纪录片:《东北虎》、《故宫》。
“现在进行时”事实上不应该成为对素材本身真实与否的一种绝对限定,更应该体现为拍摄与解释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有这样,“现在进行时”才能真正成为纪录片取材方式的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