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是学习影视编导的重要方法之一。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影片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大量影片的观摩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电影感觉。
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个人——戈达尔。青年时代没有考上法国电影学院,一气之下,戈达尔躲到法国电影资料馆“观摩”了3000部电影,终于拍出了一部划时代的电影《精疲力尽》,引领法国电影新浪潮风骚数十载,以至于让法国人民得意的宣称电影从此以后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两个时代。
可能有人说这是一个巧合,但每个看起来利用巧合成功的人,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绝对是空前的,巧合能成一时,成不了一世。戈达尔至今在电影届的地位说明了他的成功不是巧合,而是努力和积累的结果。
电影学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精读400部”,也就是说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要熟悉400部以上的影片。但能有多少学生做到精读400部呢?显然这个数字是很少的。电影学院王迪老师对应这句话说过一句话:“不用精读400部,只要精读20部,每部读20遍”,能把一部电影读20遍,这才叫精读!
就影视课程来说,拉片课既是最简单的课,也是最难的课。简单是因为,就算学生没有专业基础也可以进行;难是因为,就算学生专业基础很好也不一定能完整地分析透彻影片中的内容。
那么拉片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哪些内容呢?
首先是故事结构分析。故事的开端是什么,创作者是如何开场的;激励事件在何处出现,对整部影片的影响是什么;发展部分是哪一部分,有什么样的作用;高潮从何处起,如何铺垫高潮的到来;结局部分是什么,是不是开放式结局;这些段落分别在全片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其次是人物分析。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以及人物关系等等。学生们要了解每个人物对故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然后是场景分析。整部电影用了多少个场景;都有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对故事以及人物的表达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场景设计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涵义,对于影片升华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再有就是影片细节点的解读和探讨。创作者一定会在自己的影片中设置许多细节问题,学生能不能看出这些细节的运用,细节是不是很明显;创作者设置这样的细节目的是什么,是表现人物的性格,还是对故事情节做铺垫?或者说是表现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点?
总之,用拉片的方法可以将影片的叙事范例与抽象的编剧理论结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概念。当学生的大脑中存储了大量的情节后,便会自然产生一种节奏感和模式化的记忆,这种节奏感和模式化的记忆,就是电影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