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实片的背景一定要表现得很清楚,首先拍摄者应该把背景全部搞清,并在未来的DV电影中对其有一个清楚的展示。这样一来,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才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人物事件所发生的真实背景。
这里的背景不是指摄影方面的背景,而是人物和事件所处的历史的背景或是现实的特定环境。我们的被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以前干过什么工作?现在又在做什么?他出生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一生中,他有哪些重要的转折或影响?他有过一些什么样的亲人?与他的关系如何?如此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个人物和事件的这些背景交代得比较清楚,我们所拍摄的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就更有生命力了。
例如,《川江号子》中的江进禄,被人们称为号子大王,他给我们喊唱的“川江号子”中就有一段毛泽东的诗词《长征》。不明白的人总会向我们提出疑问:毛泽东的诗词怎么成了“船工号于”?其实,这里就有一个“川江号子”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背景的问题。
实际上,“川江号子”开始除了拉纤使劲时喊的“吆嗬”和“嗨嗬”之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词句。因为船工们跑船的生活太枯燥了,一天到晚都是在与险滩恶水打交道,危险就像鬼魁附身,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意外”。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船工们也在想着法子来消除疲劳,抵御惊吓,这样才把民间的山歌民谣和戏曲大量地引入到“号子”中来喊唱。经过近千年的传唱、发展和变化,才使“J;D江号子”形成了上水、下水、摆滩、急弯、抛河等曲牌和唱法的规模。其中的歌词除了大多照搬古戏等外,他们是见到什么唱什么,也就是他们日中的“见事声成”,他们尤其喜欢在河边见到洗衣姑娘和过路大嫂时,狂唱一些花哨调情的荤曲。
可是,到了“文革”时期,由于政治挂帅和破“四旧”等原因,船工们自然就不敢喊唱古戏和民间情歌了。于是,他们就喊唱毛泽东诗词,再加上《长征》这类诗词的内容里也有金沙江等背景,因此毛泽东诗词很快就被船工们引用到了“川江号子”之中。
我们在制作《川江号子》时,不仅从解说词中对此进行了说明,也在号子大王的回忆中给予了充分的描述,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拍摄每一部纪实片之前,我们都应当对其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解和掌握,以避免闹出笑话甚至在完成片中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例如,我们拍摄的纪实片《长发男人》,在制作时我们就对“彝族人对头发的喜爱和崇拜”有所了解。彝族头顶上留下的那缕“天菩萨”头发,就是敬重神的一个象征。有关资料表明:过去的彝族男人,一直以留长发为美,这也是他们的民族特色。因此,我们在拍摄彝族第一长发男人火补阿合时,就力求客观实在,避免将猎奇放在首位,而使用更多的笔墨去关注他在彝族火把节上作为标志性人物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探究他一生中三次被迫剪掉长发的内心痛苦。最后,在火补阿合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了他第一次剪发是在十二岁,第二次剪发是在十八岁时解放初期,最后一次剪发是“文革”当中。他的三次剪发除了第一次是父母做主外,后来的两次剪发均为时代环境所迫。当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大凉山时,就连他自己也想到,他居然会成为火把节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因为,大凉山凭借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来发展旅游,发长 2.89 米的男人火补阿合,自然就作为原始而又传统的人文景观之一被列入其中,这是他现在所处的真实环境,我们在开篇之时,就把它“隆重”地介绍给了观众。所以,如果我们在制作时,对人物的背景环境没有介绍清楚,观众就只能看到一个表面肤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