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作为现代社会强势传播媒体,当其充当自上而下的行政工作性的舆论监督工具时,只有在调查对象是属于局部的,属于某一级政府部门可以独立控制的问题,才有可能发挥其一定的调查作用。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往往显得苍白乏力。
近代社会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以来,我们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争先恐后,突飞猛进。只有当我们已经工业化、现代化,才发现我们正在为此付出的代价。太湖污染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不复存在;草原垦荒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难寻;湖滩开发了,来鄱阳湖越冬的已经濒临绝种的飞禽遭了殃……《新闻调查》栏目既然已经把注视的目光投向这些令人揪心的新闻事件,为什么始终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调查作用呢?
西双版纳是我国最集中最典型的一块热带雨林风光,在这里还有经过我国几代科研工作者艰苦努力而创设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的橡胶科研与生产基地。九十年代初,自从电视连续剧《孽债》播出后,西双版纳声名鹊起。不论是背着孽债的上海知青,还是毫无负担的城市游客,都一窝蜂地涌进了版纳平静的生活。而西双版纳的干部群众都喜不自禁地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不停息地盖旅社、饭店、富丽堂皇的星级宾馆。于是,浓烟滚滚的砖瓦厂就接二连三地崛起了。数年之间,在一直承担着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周围不到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密集地分布着8家砖瓦厂。日夜焚烧的浓烟,终于严重危及了有"国家橡胶种质资源基因库"之称的热带植物研究所。
1997年7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为此播出节目《污染事件发生前后》,仅就热带植物研究所被污染事件进行新闻调查。调查结论是,为了维护更高的利益,必须牺牲局部利益,采用行政手段治理、整顿或关闭砖瓦厂。
这期节目的调查对象自我限定在8家砖瓦厂,那么,即使节目可以促使有关部门整治这8家砖瓦厂,却无法阻止滚滚而来的现代化思潮。造成对热带植物研究所直接威胁的是8家砖瓦厂,构成对橡胶林和基因库间接影响和深远威胁的却是从城市流向边少地区的人流、物流和潮流。节目策划刘山鹰已经看得很清楚,"其实,与其说是版纳人要'革命',倒不如说是现代都市人刺激了版纳这片净土。"⑤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期节目仅就污染事件进行调查,而没有深入追究事件背后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模式,或者更进一步就西双版纳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新闻调查呢?
可以说,解救热带植物研究所被污染问题,对于电视新闻调查来说,是一个工作监督问题,而解救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风光被破坏问题,则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方向道路的问题。工作监督不是不重要,而是工作监督只能解决工作范围内的问题,要使得工作范围内的问题沿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解决,就必须追究事件背后的历史与未来,人物与命运。
淮河污染,是《新闻调查》栏目给予特别关注的问题,迄今已经先后制作了3期节目。前两期节目《淮河水》(1996年8月16日)和《再访淮河》(1997年12月26日),都是站在政府工作的角度,视淮河污染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严重问题,新闻调查的目的设定在为了更好地宣传贯彻执行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工作计划。
生存在淮河中下游被污染流域里的群众生活和命运,只在列举例证时才被介绍到。作为第二次节目的编导之一刘春,在节目外的其他文章中才提到自己曾在淮河边遇到的一幕触目惊心的场面--
在河南沈丘县城,淮河支流沙河流经之处,"沿河所有建筑上的铜字嵌铭都受不了河气的浸蚀而锈迹模糊。铜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我们的摄像机一出现,四周便围满激动的人群,它让我明白'怨声载道'这一词的原始含义。"生活在河边张岗玉村的几位老农,"显然对来访的记者已经麻木。他们说'告也告不赢',又说这两个村子得癌症的人多,光棍汉多,'谁家的闺女愿意嫁到咱这!"
淮河污染是近二十年来淮河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场灾难。它将经济发展,社会变革造成的利益重新划分,推上了一个极端的层次。作为肩负着抚慰民心,稳定大局之重任的国家级电视台,其《新闻调查》栏目既要暴露问题,又要掩饰矛盾,还要促进工作开展,就只能在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框架里伸伸手脚弯弯腰,作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开明状。#p#分页标题#e#
时间在流逝,淮河污染有增无减。今年5月18日,阜阳市颖河区终于发生了由于淮河支流颖河河水极其严重污染,硫化氢气体中毒导致6人死亡、4人受伤的惨案。7月28日,《新闻调查》栏目又播出了第三期节目《七里沟悬疑》。到这期节目才将新闻调查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淮河岸边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上来。
虽然很可能这将引发一场民告官的案件以了结问题,但是,毕竟《新闻调查》栏目在淮河污染问题上,经过先后三次关注,调查的角度开始发生了变化,取证的范围有了转变,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电视理念也出现了新的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