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调查角度选择、取证范围和调查结果,是骨子里的国家意识形态内涵决定了的。其出现并赖以存在着的社会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形态,是其取得成就与存在缺陷的深远背景和深刻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的几年时间,我们是在言路不畅,低落沉闷的环境中走过的。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电视新闻娱乐栏目《东方时空》,在初步改变人们原来早晨不看电视新闻(也没有电视新闻可看)的习惯之后,接着于1994年4月推出新闻评论性电视栏目《焦点访谈》,以国家级电视台的权威身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和不合理现象,进行暴露批评,从而在群众中树立起率先打破沉闷,广泛洞开言路的开明形象。在此基础上,中央电视台又于1996年3月推出生活聊天性栏目《实话实说》,让那些早晨之后不得不滞留在家的劳动者,因为不能再流汗,就让你发笑或流泪。同年5月,推出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
这些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相继播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主持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其沟通社会层次之间的信息,抒发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缓和现实利益矛盾对立等基本社会功能,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非常相象。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的言论路数是自下而上的,而电视节目的言论路数却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作品与电视节目所使用的传播介质的不同,而且更重要是由于言论路数的角度倾向的差异,使得这些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调查》节目缺少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是从监督政府工作,主持国家舆论导向的角度出发的。
"我们对于错误现象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正确的观念。舆论监督的标准是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而各级政府的职能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当一些地方的工作背离了这些原则时,它的上级或有关部门有责任予以纠正。舆论监督的介入,不过是为了帮助各级政府及早发现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就是说各级政府工作的目标和舆论监督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中国舆论功能所独具的特色。"特色云者,是长处存之,短处亦存之,理解为之,不理解亦为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舆论功能特色就表现为,"由于我们的新闻舆论必须反映党的意志、政府的意志、人民的意志,这一命题隐含的内容便是我们实施舆论监督的结果必须是对政府工作有利的。我们的记者常常以问题报道后能否得到解决来判断一则批评性新闻的可操作性。"的确,这是一种很简单的电视操作技巧,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就从工作技巧的方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调查是务虚还是务实?
从新闻评论部的几个栏目定位关系上说,《新闻调查》应当可以充分发挥45分钟的长度优势,由对具体新闻事件的关注,引向对情感、道德、法理、思想等精神文化领域的调查。这样,可以与《东方时空》的新闻报道、《焦点访谈》的问题暴露、《实话实说》的谈话聊天,有明显的区别。
从电视理论上说,45分钟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完全有可能在人的生活与命运,社会的历史与未来,时代的精神与心理等精神文化领域,开拓出新的电视空间。"电视新闻的社会批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还应当更为深刻地体现在思想批评、文化批评、道德批评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方面。"
从观众接受上说,那些有着强烈的人生命运感,具有真实具体的生活内容,透视着人伦精神理性,反映着正在发生的历史面貌的节目,总是能够招人并留人的。
1998年4月24日播出的节目《大官村里选村官》,记者深入东北农村,捕捉到农民兄弟对于行使自己投票选举村长权力的那份神圣,引人入胜。该节目1999年2月荣获摩纳哥蒙特卡罗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
1999年4月9日播出的节目《第二次生命》,通过对一起活体换肾手术新闻事件的调查,抓住了生活中令人揪心的手术场面,为人们提供了重新体会并审视东方人伦的机会。是这种可以惊天动地的母性光辉,感动了记者,也感动了观众。该节目也因此而荣获第36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大会("亚广联")广播电视节目特别奖。
当然,这不是说获奖就是一切。而是从这些获奖节目中,可以看出新闻调查的另外一条更阔广的发展路数。沿着这条路数,新闻调查或许可以与社会民众更加息息相通,从而走出狭隘的电视发展观念。#p#分页标题#e#
所以,《新闻调查》的发展,必须从工作"务实"中走出来,沿着"务虚"的路数去开拓新的生活空间、艺术空间。务虚,不是一般抽象地去谈论什么理论问题,而是真正扎实深入地拥抱生活,从群众生活本身发现社会历史的衍变,从现实人生寻找时代心灵的脉搏律动,用今天的新闻留下明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