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是适合特定电视栏目制作和播出的、能够传达节目制作者的理念,并且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或题材。“选对了话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出色的电视谈话节目往往从话题的征集、确定到题材的深度、广度、可操作性的挖掘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
与国外的谈话节目相比,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题材的选择和观点的表现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如下:
1. 话题选择受文化心理制约
国外电视谈话节目的商业性是明显,其首要的、根本的目标就是千方百计地抓住观众,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因此,他们很多话题涉及性和暴力等公众敏感领域,娱乐性强。
曾有学者将美国部分电视谈话节目话题归纳为:(1)婚姻家庭,包括婚外恋、单亲家庭及同性恋、夫妻性生活等非常隐私敏感的话题;(2)社会问题,多涉及社会伦理,如中学生性行为、器官移植等;(3)个人生活观,如爱上狱中杀人犯等;(4)医疗保健,有关医疗卫生和身心健康;(5)休闲娱乐,如介绍影视明星、服装时尚等;(6)奇闻逸事,如通灵人等;此外还有生活指南、司法治安、儿童教育等。
相比美国电视谈话节目,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较少触及政治、性与暴力等敏感话题,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一般为社会生活事件中的“软话题”,主要包括新闻性、社会性热点问题和教育类、主旋律话题。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因为制作了几期较为敏感的节目(《合同夫妻》、《走进同性恋者》)最终叫停。这与中国人较为保守的传统心理及现行新闻体制的限制有关。
2. 观点表达受制于主流价值观
我国的电视节目一直偏重于舆论监督的功能,电视谈话节目侧重于教育性、指导性、思想性,在观点和导向上有明显的倾向性,节目有社会责任和文明教化的功能;而美国的谈话节目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猎奇性、刺激性以及充分展示性,他们的节目不进行观点的评价,不存在价值观的导向,仅仅还是展现所讨论的各种观点和现象。这与中国大陆的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有关,他们还没有走向完全、自觉的独立判断,与“传播者还没有达到一种默契”。
《实话实说》曾做过一期《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的节目,本意是要告诉人们:不要回报是高尚的,要回报也是合理的。将这两种观点呈现在观众面前希望观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但该节目播出后就遭到了观众的质问:到底要不要回报,你们提倡什么?《实话实说》栏目也差点因此而走向终点。最后节目策划组不得不反思:“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电视能给观众以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但这种权利和能力是需要时间的,眼下我们必须做好的是把我们的导向意识或作为媒介倾向的观点高明地体现在节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