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节奏主要是有声语言的运动节奏,它是指电视专题片中所有有声语言因节奏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为节目内容服务,又因内容而产生节奏形态。它包含着人声语言节奏、音乐语言节奏和音响语言节奏三种节奏形态。
人声语言节奏形态。人声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人发出的声响,也因人发出声响速度的快慢、高低而产生的效果。它主要是指电视解说词的解说语言、主持人语言、播音员语言为主的语言节奏。解说有现场解说,旁白解说和配声解说,它在电视解说词中语调的运用,语速的快慢与电视片的节奏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现场解说语速较快,适用于快节奏电视片的应用。 旁白则不同,它用于哲理性语言的配声,或用于往事的回忆,以及过去时的情景再现语言,这时的解说,节奏比较平缓,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而,它的节奏就适用于慢且紧凑的电视片,但它在解说中有空间距离感。而配声解说,则显得有较强的伸缩性,如政论性电视片的配音,电视风光片的配音,故事性电视片的配音、电视纪实片的配音都可以使用配声解说。但是,不同类型的电视专题片,其配声风格则又有所不同,如政论性与故事性,政论性讲求说理,故事性讲究叙事,但又有模拟配声和语境再现之说。除此之外,电视专题片的配声也因主持人的风格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又显示出不同的风范,赵忠祥的配声和任志红的配声就各有千秋。
音乐语言节奏形态。音乐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通过后期艺术加工塑造的适合于电视节目内容的音乐节奏效果。如背景性、戏剧性音乐语言状态,抒情性、描绘性语言状态,说明性语言状态、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语言状态。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语言的运动节奏必须依托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节目形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抒情性音乐,描绘性音乐,主题歌等音乐语言,主要应用于风情片、风光片等电视专题片,它的运动节奏不太快,也不太慢,那么它的音乐运动节奏比较舒缓。而背景性音乐,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它的运动节奏必须依附于电视专题片节目的内在运动节奏。在一些电视片段中可能主题音乐和插曲比较激昂,如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而在另一些电视片中,主题音乐和插曲可能因电视专题表述的内容不同显得舒缓一些。如《决战太行》的一个片段:两位民工牺牲后,镜头从远山摇起,那林涛,那林涛中略过的山鹰,那山鹰飞越的大山,那大山中正在弯延着的盘山公路。这时,音乐起,音乐中有忧伤且饱含着悲壮,悲壮中又有一种豪然的力量。
音响语言节奏形态。音响语言节奏的主题是以自然音响发出的有声语言,电视片中原始自然声响的体现。它包括动作音响语言、特殊音响语言、自然音响语言和机械音响语言。动作音响语言节奏,如奔跑的脚步声,与犯罪女嫌疑人搏斗声;特殊音响语言节奏,如炮火声,洪水的泡哮声,野兽的怪叫声;自然音响语言节奏,如风声、雨声;机械音响语言节奏,如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马达声。在这四种音响语言状态还可以通过后期编辑和组接,让语言节奏发生变化,延伸节目的内涵,提升节目的效果。有一部电视专题片,反映的是抓逃事件。公安干警与逃犯短兵相接的时候,摄像记者也大义凛然地加入了擒拿凶犯的队伍,记者将开着的摄像机放在地上,电视画面语言静止了,观众只能看到几棵模糊小草,而听到的是抓逃的格斗拼杀声。这时,动作声响的节奏快慢及声响的高低就成了这个片段的主要语言形态,正是这种语言形态成了整个专题的精彩部分和赢取受众的亮点。在特殊音响语言节奏里,如洪水来临的声音节奏,“轰隆隆,轰轰隆隆”的节奏是洪水已经来临,并伴有洪水撞击建筑物的声响,而“呜——!呜——!”的节奏是洪峰即将到来,但还有一段距离的声响。在自然音响语音中,风声节奏,如狂风、微风、山风和戈壁沙漠中的风响各有不同,其节奏的频率快慢,构成了不同的效果。在常用的机音响中,节奏效果则表现的更为突出,挖掘机的轰鸣节奏,锤声叮当的节奏,汽车声响的节奏,都可以使观众在收视电视专题片时,感受到因机械声响节奏带来的情绪感染。事实上,音响语言的节奏变化,某种程度是电视专题片或得或失的重要表现,很多时候,观众不看画面语言,仅听音响语言节奏,就能受到情绪感染。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然音响很真实,但是它在电视节目的运用中,因其声响的模糊性,听觉上的不确定性,往往让受众产生视听上的误解,也很难让观众获得最佳视听效果,因此,自然音响的运用,必然选择其具有特点和观众普遍能够接受和认知的音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