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 “一般而论, 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 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 无非是事物内部外部的逻辑, 换句话说就是事物的结构, 组织与配合。”在这里, 丹纳精辟地论述了艺术作品的本质就是艺术家对事物结构的表现。
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结构选择, 表面上看都是创作者主观意志决定的, 实际上,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潜在交流后的抉择结果。这种交流抉择并非是创作者与现实受众的真实交流做出的选择, 而是创作者文化价值观与受众文化价值观的对等性的拟态化交流, 这就使得结构选择与表现效果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也就要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在进行结构构建时要考虑表现效果的实现。前文所论述的“平列与渐进”结构思维, 给我们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 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疏密相间, 张弛得法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如果一味地记录和呈现, 则如同流水账, 让人乏味。电视纪录片应该根据创作者的表达思想, 灵活地运用疏密详略等繁简之法, 使叙事结构获得活泼多姿、波澜起伏的审美意义。内容的详略、情意的疏密、细节的使用等, 都会使电视纪录片形成疏密相间、疏中有密、密中带疏的结构格局, 获得难以言表的感染力。比如, 电视纪录片中的事件总是按照与叙事主题紧密程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突显, 那些与核心事实最相关的事件总是得到最好地呈现, 而卫星事件的叙述总是很概略甚或是省略。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在纪录片中的组装建构, 使得整个电视纪录片疏密相间, 重点突出。电视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 讲述的是安徽农村的一些姑娘进城打工谋生的故事。刘春花、张菊芳、谢素萍的打工故事由一个核心事件和若干附属事件构成, 展现了她们各自不同的经历, 真实地记录了人的生活的艰辛及其奋争。该片就是通过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在内容上的详略建构, 形成疏密相间的内部叙事结构, 使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 并从中获得启迪。
如果说疏密相间指的是结构电视纪录片时内容与情感等的密度分配的详略问题的话, 张弛得法则是指文章情绪和气氛控制的问题。
电视纪录片不能一味地一种步调, 比如, 如果电视纪录片总是松松垮垮, 平平淡淡, 则会让人厌烦感到沉闷; 如果电视纪录片一味地紧锣密鼓、剑拔弩张, 则让人心理紧张负荷过重。因此, 电视纪录片应该有张有弛, 疏密相间, 使受众在紧凑、在变化中寻找到电视纪录片的美感和意义。
错落有致, 悬念叙事
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纪录片如果整齐划一、平淡无奇,则可能落入平淡沉闷。电视记录片叙事结构应该错落跌宕, 曲折变化, 摇曳多姿, 不平直, 才能给人以运动之美。其中, 运用悬念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 是形成电视纪录片曲折有致的常用方法。电视纪录片可以通过叙事建构悬念, 也可以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悬念表达。在悬念中叙事, 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进一步观看的欲望。如电视纪录片《考古中国》之《河姆渡文明之谜》就是采用悬念建构叙事结构的, 它由1973年夏天河姆渡村的村民施工时发现可疑碎石为开篇, 铺设悬念, 随后讲述考古人员在逐层的挖掘中相继发现墓葬、陶片、石器等物, 再设悬念, 然后进一步对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提出疑问, 发展悬念, 由炭化了的稻谷证实, 接着又继续设置悬念———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又由挖掘出的大量稻谷和骨制农具以及对“干栏式建筑”的复原证实, 最后得出结论: 河姆渡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氏族部落生活遗址, 后因洪水被埋藏在地下。
安排层次, 细节叙事
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 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 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层次可以使叙事清晰有条理, 也让结构浑然天成。电视纪录片可以用时序来安排层次, 如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 通过时间的推移来结构邓小平伟大的一生; 也可以以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 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从整体看就是按照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的; 还可以运用认识的发展顺序来安排层次, 如《雕塑家刘焕章》, 它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介绍刘焕章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第二个是介绍他的家庭, 他的妻子及女儿; 第三层次反映他的创作, 如到生活中观察、体验等等; 第四个层次通过其作品反映他的艺术生涯和遭遇; 第五层次是将刘焕章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相互交叉, 从而深化了主题, 歌颂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还可以运用集合式, 围绕一个主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材料、不同侧面加以表现, 如《浙江工匠遍全国》通过浙江数百万能工巧匠告别家乡外出闯天下的事实, 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思想、观念和意识上发生的变化。在结构安排上, 注意了选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从职种上看, 有泥、木、铁、鞋匠、裁缝等; 从地域分布上看, 有西安、西藏、广州、深圳、北京、云南大理等, 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人有男有女, 有老有少, 有的活跃在街头小巷, 有的奋战在亚运工程工地。这部纪录片紧紧把握住人与时代这一主线, 既有历史的纵向比较, 又有现实截面上的横向拓展。通过多方面材料的集合, 展示了浙江工匠的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时代的变革。#p#分页标题#e#
细节也是结构电视纪录片常用的手法, 它往往可以在瞬间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心弦, 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电视纪实作品《湘西, 山的咏叹》, 在揭示湘西山里人生活困窘时, 捕捉到了一个中年汉子在肉摊前来回踱步的生活细节: 一个山上的中年汉子, 到山下来赶墟, 他在肉摊前转来转去, 一会儿在肉摊前驻足, 一会儿离开肉摊, 一会儿又回来看肉, 一会儿又缓缓离开, 往返几次之后, 他终于还是毅然绝望地离开肉摊远去。这一生动的生活细节, 既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又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再如《北方纳努克》中小女孩品尝蓖麻油的表情; 《沙与海》中小女孩在沙坡上嬉戏的场景; 《阴阳》中阴阳与村干部耍无赖吵架的情形; 《三里冢》里妇女用铁链把自己与树捆在一起的场景; 《舟舟的世界》中的时装表演和指挥场面; 《流年》中库淑兰回旧居的情绪; 《芝麻酱还得慢慢调》里递烟和用老花镜看东西的镜头这些富有典型意味的、具有独特形象和情绪的真实细节传达出不可抵抗的审美魅力, 让整部电视纪录片充满了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