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电视文艺发展史上新节目形态的诞生原因
从中国电视的诞生至今,伴随着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文艺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在电视发展的早期,由于制作条件的限制,电视文艺节目往往是诸多电视台诞生伊始最基本的内容与形态,这个时期呈现在屏幕上的大多是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节目形态。但是后面,随着电视技术和政治形势的发展,对电视特性和技术手段的深入认识以及创作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编导的思维方式、创作观念和技巧也得到逐步转变和提高,同时,领导的关怀在电视文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都是催生新节目形态的原因。
最早的大型文艺节目实况转播、综艺晚会、电视剧的特点:
最早的大型文艺节目实况转播是 1959 年 10 月 1 日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天安门文艺晚会实况,最早的综艺晚会是 1960 年的春节晚会,最早的电视剧 是 1958 年 6 月 15 日《一口菜饼子》在演播室直播,它们的特点都是通过直播的方式播出。
“样板戏”对电视文艺节目发展的影响:
“样板戏”的效应是复杂的,在政治上它成为宣传某种模式的工具盒压制其他艺术样式的武器,但是,不能否认, “样板戏”在艺术上的感染力即 使在今天依旧能够打动我们。 “样板戏”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文艺模式和艺术价值观,也对电视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样板戏”模式影响下的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方式:
“样板戏”是电视文艺节目发展上重要的一环,戏中,工农兵的高大形象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死人”赶出了屏幕,体现出电视文艺、 、 中的“左倾”现象,随着“文革”的到来,所有播出的节目,无论是内容、形式都以“样板戏”为模式,1969 起,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反复播放京 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 ,1971 年又陆续播出新的“样板戏” 《杜鹃山》等。
专场节目录像的特点和意义:
“专场录像”即导演对镜头进行认真设计,演出者专门为电视录像而进行表演,是导演对作品进行精心的电视加工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特点:在录像过程中,为了配合镜头,表演进程经常要被打乱、中断。 意义:1974-1976 年,北京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还以这种方式抢救性地录制了一批相声、京剧、粤剧、汉剧、晋剧、河北梆子等曲艺与戏曲的传统 作品和片段,多大 150 个,留下了李和曾、赵燕侠、侯宝林等表演大师的宝贵资料。不过对于戏曲节目而言,电视更多的还是发挥准确记录的功能。
领会:电视技术对艺术的局限性
在电视发展的早期, 由于制作条件的限制,电视文艺节目往往是诸多电视台诞生伊始最基本的内容与形态,这个时期呈现在屏幕上的大多是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节目形态。这是因为,一方面早起电视台只具备节目直播的条件,而小型文艺节目是最容易直播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相关节目创作基本上来自台外,电视对于各类节目更多发挥的是“记录和转播”的功能。因此,这个时期呈现在屏幕上的大多是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节目形态。后来,电视技术的发展对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支持,更多的艺术形态也纷至沓来,由此可见,电视在艺术上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紧紧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专栏节目的兴起和发展,专栏节目的概念来源:
“专栏”这一形式,即今天“栏目”的雏形。栏目这个概念最初是从报纸中借用的。由于报纸内容较多,篇幅相对较宽大,会令读者感到不便。于是,便在一个版面上圈划出一定范围来编排同一或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长期放在相同版面的相同位置便形成了“专栏“。
专栏节目对电视艺术节目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1960 年 1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行固定节目表。其中设置了新闻、少儿、艺术、科技、体育方面的十几个专栏节目,以及与文艺相关的《电视台的客人》《美术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等节目。 、 、 “专栏”作为文艺进入电视后出现的特殊样式,成为对本体形态的文艺传播节目的补充,也是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组合的较好方式。不过,当时的“专栏”节目的创作编排还是相对随意,也做不到定长度、定时间播出。但是尽管如此, “专栏”节目在今天的电视文艺节目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p#分页标题#e#
政治对电视文艺节目发展的重大影响:
简单应用:明确受众对文艺节目的作用
综合应用:电视文艺专题的构架特点
深刻认识电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