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种种特点。一个时代随处可见的标志,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韵味。当耳边循环往复地播放着革命歌曲,随处都可见到毛主席的头像,在这种元素的共同激发下,催生了这个时代的动荡。
《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主人公马小军的视角,展现了这样一个大男孩在这种特殊时期内心的纠结、踌躇以及对爱情的渴望。这部影片我认为是靠细节打动观众的。影片并没有直接表现马小军内心的纠结,而是通过他偷配钥匙、吹“气球”、潜入别人家、扮演军官以及战场上的战士、在房顶上一个人蹦跳、抽烟等种种行为的刻画,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空虚。如果马小军不是生活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如果当时的人不易阶级斗争为口号,也许马小军会受到更多社会的,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马小军的没有能力打破命运的枷锁,所以只能一步步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走下去。
我们不难看出,马小军并不是一个完全受时代影响很深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和当时的潮流趋势做着抵抗,所以他并不算是一个悲剧角色。马小军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在畸形的环境之下,他很渴望放飞思想。在他爬烟囱前,他高歌自己渴望飞翔!他爬上了烟囱,甩掉了鞋子,因为飞翔是用不着穿鞋的。到影片的最后马小军把自己喜爱的女人推上床,同样没有穿鞋。这更进一步表现出了马小军的特殊性格,以及文革时期像马小军一类人的特殊性格。
表现一个时期的黑暗有好多方法,比如多用冷色调,活着把主人公植入荒凉的环境中。可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打破了这个思维定势。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最动荡的年代——文革时期。这个时代充斥着怨恨、愤怒以及可怕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姜文导演在拍摄手法上另辟蹊径。整整把这部影片从头至尾地看完,你可能不会看到又少镜头是使用冷色调的,但使用浓浓的暖色调并不能使人真正感受到温暖,反而十分压抑,让人喘不过来气。我认为导演巧用色调,是想表现出文革时期虽然一直在为了共产主义而“革命”,其本质却隐藏着不为人知黑暗。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音响的运用可谓又一大特色。从电影开头仰拍毛主席雕像开始,全片始终贯穿着文革时标志性的革命歌曲,这就给影片附上了很浓重的时代特色。《国际歌》响起,激昂奋进的音乐旋律和马小军一行人冲向战场,符合他们的心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跳动着黯淡无光的影子。
畸形的形势下,幻想永远不是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