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车站》是梁赞诺夫执导的反映中年人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影片上映后,在全苏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在1983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参展博得好评;同年又在莫斯科第十六届全苏电影节上分别获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还被苏联《银幕》杂志读者评为当年的最佳影片。
男女主演在该片中出色的表演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该片中饰演女主角薇拉的是苏联女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柳德米拉·古尔琴珂,古尔琴珂于1935年11月12日生于哈尔科夫。1958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1956年青年导演梁赞诺夫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走廊里碰到了正在电影学院学习的古尔琴珂。听说她前不久在一部影片的试镜中落选。梁赞诺夫把她带进了化妆室说:“请你再试一试吧。”结果她被梁赞诺夫看中。在他执导的处女作《狂欢节之夜》中担任女主角。从此,古尔琴珂的名字便随同梁赞诺夫和影片《狂欢节之夜》一同享誉世界影坛。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一颗新星突然地升起来了。古尔琴珂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因此,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参加拍摄了多部音乐喜剧、歌舞剧和电影片。其中她扮演的主要角色有:《弹吉他的姑娘》(1958)中的达尼亚、《草帽》(1974)电视片中的博卡尔金夫人、《空中飞燕》(1975电视片)中的卡琳娜、《妈妈》(1977苏联、罗马尼亚、法国合拍)中的妈妈等。然而,在《狂欢节之夜》之后的十年中,她几乎没接演一部重要影片的角色――对一个女演员来说这是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她却是在寂寞中度过的。她后来回忆说:“我回到家里总是充满了忧郁之情。我只得创作歌曲,来排遣愁怀。我是多么想演戏啊!在电影事业上无所作为,对我是最大的威胁。”她虽然痛苦,但是她没消沉。机会终于来了。继《波罗的海上空》(1961)和《工人新村》(1966)两片中成功饰演女主角后,70年代,终于迎来了她的艺术春天。1974年她在影片《旧墙》(1976年获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家奖金)中扮演厂长安娜·格大成基耶芙娜一角,成为古尔琴珂演艺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角色中显示出古尔琴珂善于通过不重复的个性来表达在苏联现实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此外,她主演的优秀角色还有:《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7)中的尼卡、《反馈》(1978)中同弄虚作假斗争的小人物、《维克多·克罗欣的再次尝试》(1978)中的柳芭、《西比利阿达》(1979)中的达娅·索洛米娜、《五个晚上》(1979)中的达玛拉·瓦西里耶夫娜等。1982年她因在《机械师加夫里洛夫心爱的女人》一片中的杰出表演,获得了当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该片在全苏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奖,古尔琴珂也再获最佳女演员奖。在她主演《狂欢节之夜》的二十六年后,她再次被邀与喜剧大师梁赞诺夫合作,在《两个人的车站》中饰演女主角薇拉,并获得巨大成功,使她在第十六届全苏电影节再度摘取了最佳女演员的桂冠。
古尔琴珂从影以来,虽然历经坎坷,但她把得失成败置之度外。从70年代以来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足以说明,她在艺术上已经超脱升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应该说,她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一个强者。
在该片中饰演男主角普拉东的是苏联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奥列格·巴西拉什维里。巴西拉什维里生于1934年。1956年在莫斯科艺术实验剧院艺校毕业后,进入列宁格勒列宁主义青年团剧院工作。1959年又调至列宁格勒高尔基模范大剧院工作。1957年从影,在影片《未婚妻》中扮演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一角,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却目光短浅的人物形象。此后,他扮演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角色。如在影片《活尸》(1969)中他对卡尔·列宁的形象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作出了新颖的诠释。他还善于透过主人公的外表充分展示他的性格实质,如《办公室的故事》中的萨莫赫瓦尔和《秋天的马拉松》(1979)中的布奇金。巴西拉什维里在电视片《请为可怜的轻骑兵求求情》(1980)中扮演心怀嫉妒的奸细梅尔兹里亚耶夫。在本片《两个人的车站》中因出色演绎普拉东一角而获得全苏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