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进电影院的时候,萧涧秋已在去往芙蓉镇的船上,一脸的踌躇满志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堪比围城里的方鸿渐。
在探索革命真理的道路上,踯躅彷徨、倍感疲惫的他应了故知的邀请来到这水暖鸭知的恬静小镇教书,在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后,萧的内心被这在二月春光沐染下的小镇风情深深打动了,仿佛一切都在顷刻间明朗了起来,心里也升起了一种亲切的归宿感。
而和睦之下是尖锐,平静背后是危机。一如草长莺飞的季节依然有大雪纷飞的时日。这貌似平和安详的小镇潜藏着不公的是非,椎心的疾苦,别有用心的小人。善良的萧涧秋一心想帮助孤苦无依的文嫂以及她的一双儿女,却遭至流言蜚语恶意诽谤。倍感痛苦的时刻他没有放弃自己正义的立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下反而决定毅然放弃忠贞的爱情而想力排众议去挑负起这重担,抛弃这徒有虚表的名节,不做道貌岸然的懦夫。而最后文嫂的死和学生的退学却给了他迎头的痛击,他仰天苦笑着的时候,真正的春天即将悄然来临。现实点燃了他内心情感的导火索,更唤醒了他内心革命的激情。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你可以为一个人的惨淡命运而悲痛,作出物质上的救济和精神上的鼓励,但是,你没有办法像辛德勒名单那样去拯救千千万万的人,逃避时代赋予你的历史使命终究只会让自己前方的路途更加泥泞和黯淡,唯有振作起来,将自身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才是人间正道。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性格必定要历经艰辛和磨难。谢铁郦导演的这部《早春二月》同样也接受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现实主义的表演和诗情画意的镜头给人一种简洁却有力的启示。萧涧秋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稳重沉着的外表,内心却充满了挣扎,浪漫气质下既有优柔寡断也有深思熟虑。一个时代的觉醒需要先有一部分人的觉醒,对自我的探索远比对外界的探索要来得艰难和重要。那条连接着西村的桥正是他思想的拉锯战最重要的道具,是手握着Chopin的琴谱弹一首徘徊曲,还是站到这人民的讲台上用教育救国?是在吃人的舆论下苟且偷生,还是光明磊落地同情扶助弱者?是在闭塞狭隘的环境下麻木沉沦,还是选择在汹涌澎湃的时代浪尖上弄潮?去问未来吧。而现实告诉我们的是险恶的小人正是因为惧怕真相,害怕面对事实才用卑劣的手段进行打击报复的。影片中钱正兴来教师宿舍找萧涧秋的一幕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萧毫不避讳地直陈对陶岚的爱意,是准备冷嘲热讽的钱始料未及的,脸色大变的他收回了先前的傲慢而反过来乞求萧作出退让,甚至妄想用金钱来购买这一承诺。在被断然拒绝之下灰溜溜地懊丧离去。这一伏笔也更加坚定了萧离开小镇的决心,他彻底看穿了这些纸老虎的真实面目,内心既充满失望又饱涨着无限前进的力量。贪恋这人间春光并不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在影片最后追随他去的陶岚是个性格单纯又倔强的新女性形象,活泼生动,热情洋溢,既充满理想色彩又富有青春朝气,是个极具感染力的角色。她是这早春二月里最赏心悦目的一幅画卷,犹如一股明媚的暖流驱散了尚且残存的寒意。她的出现仿佛象征了这萌动的春意,不仅是萧涧秋情感上的美好寄托,同样她身上体现出的独立人格与反抗性也为这苦闷的徘徊注入了新鲜氧气。尽管生命中的诸多美好让人流连忘返不愿错失,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因为现实中阴暗冰冷的一面带来情感上的挫折撕裂。像西达多那样在锦衣玉食的美丽人生中窥见了衰老贫穷的人间疾苦,他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苦行生活,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索和自我革命的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大智慧成为佛陀,但至少我们依然可以在寻找自身和历史的契合点中惊觉醒悟。显然,《早春二月》对于像我这样与那个时代完全脱轨的80年代人来说在情感上依然存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我相信这就是电影隽永魅力的所在。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影片的配乐是由江定仙老师作曲的,电影拍摄于1963年,这一时期也正好是建国十七年,中国电影音乐蓬勃发展至成熟的阶段。由于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展现人物内心跌宕起伏的斗争变化和矛盾思虑的层次感,电影显得含蓄内敛,于是这时而如泣如诉时而疾速匆忙的弦乐,时而多愁善感时而慷慨激昂的钢琴,时而欢快喜悦时而哀婉凄切的管乐,在时空的交错中将人物的命运层层递进,音画对位的结合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也使得这暴风骤雨般瞬息变化的细腻情感变得流畅而直观。形成了这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另一道值得品赏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