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移动镜头客观分析画面特征
移摄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移动镜头,简称移镜头。
移动摄像是以人们的生活感受为基础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处于静止的状态中观看事物。有时人们把视线从某一对象移向另一对象;有时在行进中边走边看,或走近看、或退远看;有时在汽车上通过车窗向外眺望。移动摄像正是反映和还原出了人们生活中的这些视觉感受。
对移动镜头作直观的分析,其画面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摄像机的运动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比如,用移镜头拍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上的浮雕,虽然纪念碑是屹立不动的,但画面中的浮雕却会表现出位移和连续运动的态势。
第二,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当摄像机的运动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主观视线,或者说摄像机所表现的视线就是节目中某个人物的视线时,这种镜头运动就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移动镜头也
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因而比剪辑的画面更富有主观性。
第三,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一种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这就起着一种与蒙太奇相似的作用,最后使镜头有了它自身的节奏。
移动摄像根据摄像机移动的方向不同,大致分为前移动(摄像机机位向前运动)、后移动(摄像机机位向后运动)、横移动(摄像机机位横向运动)和曲线移动(摄像机随着复杂空间而做的曲线运动)等四大类。
移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一)移动镜头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
电视艺术是通过电视屏幕表现生活图景的,但是电视画面的表现范围却受到四边画框的严格限制,移动摄像使电视画面造型突破这种限制成为可能。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摄制组在拍摄“敦煌彩画”一集时,在一幅高1米、长13米的壁画前遇到了麻烦。用前面讲过的摇镜头、推拉镜头和固定镜头,都不能完整而连贯地表现这一特殊画幅比例的壁画,画面造型效果都不理想。最后他们在壁画前铺上了移动轨拍了一个横移动镜头,由于横移动镜头使画面框架向两侧合理延伸,随着镜头的移动画面构图不断变化,巨大壁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人物和景物在镜头不停的流动中有机交织成一个整体,详尽地反映了壁画中众多景物的联
系,烘托出壁画的浩大气势,产生了摇镜头和推拉镜头难以产生的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如果说横移动镜头在横向上突破了画面框架两边的限制,开拓了画面的横向空间,那么纵向移动镜头就是在纵向上突破了电视屏幕平面局限,开拓了画面的纵向空间。纵移动镜头向前或向后的移动,在电视画面中直接通过运动显示
了画面的深度空间。在画面造型上,它不再仅仅依靠影调和透视这些平面造型的规律来表现立体空间,而且还利用镜头纵向运动,在运动中展示一个除了长和宽之外还有纵深变化的立体空间,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时空变化感。例如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航拍镜头,在电视屏幕上给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些立体化的视觉形象:随着飞机的向前运动,起伏的山峦在两边移过,婉蜒的长江在向前延伸。画面中的景物,不仅有了高度和宽度,同时在镜头的不断向前运动中还展现了它的长度和深度。
(二)移动镜头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前的视觉空间常常是复杂多变的。视域区内景物之间的相互重叠,使我们很难在一个视点上对整个空间有个完整的认识。面对一些复杂的场面和场景,前面谈到的固定画面,摇镜头、推镜头、拉镜头,在造型表现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用移动摄像的表现方式就有“如鱼
得水”、“游刃有余”的优势。移动摄像使摄像机摆脱了定点拍摄方式。摄像机可以在所能进入的空间里随意运动并通过运动形成的多角度、多景别、多构图画面对一个空间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表现;同时还可以有控制地逐一展现景物。有时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摄像机的位置或角度就能形成一个全新的、引人注目的构图。#p#分页标题#e#
从某种意义上讲,移动镜头与推、拉、摇镜头相比在空间表现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对复杂空间表现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比如说,在一则表现1996年10月发生在厄瓜多尔的足球惨案的新闻里,由于地点是被球迷拥挤、踩踏,以致倒塌的球场看台,加之警卫人员、救援人员等来往穿梭,现场一片狼藉和混乱。记者拍摄时用了一个很长的移动镜头,只见画面中忽而穿过忙碌的医护人员,时而划过排在地面的死难者,时而绕过被挤得变形的看台铁丝护拦网,……非常好地记录和表现了灾变后的现场实况。再比如一些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拍摄大型团体操表演时,摄像师常常会进入表演的行列中拍摄一些移动镜头,以表现团体操方阵内部的阵形变化和众多表演者的具体情况,有一种很强的动感和纵深感。倘若只用推、拉、摇等镜头,难以再现出团体操的局部层次感和内部的纵深变化。
近年来,在电视节目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航拍镜头,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完整空间的表现,赋与了电视画面更为丰富多样的造型效果。航拍除了具有一般移动镜头的特点外,还以其视点高、角度新、动感强、节奏快等特点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景象,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在许多电视系列片
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中,大量的航拍镜头将观众视点带到空中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把辽阔无垠的壮美河山尽收眼底,扩大了画面表现空间的容量,形成了浩大的气势,成为节目表现景物的中坚画面。
(三)移动摄像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移动摄像使摄像机成了能动的活跃的物体。机位的运动,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行进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有时摄像机所表现的视线是电视剧中某个人物的视线,观众以该剧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观众与剧中人视线的合一,从而产生与该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比如,在一些电视剧中,表现飞车追匪的场面时,把摄像机架在飞驰的汽车中,犹如车中主人公的视点。画面表现的是车前和窗外飞速闪过的景物和行人,观众好像也置身车中随之飞奔直闯,心情的紧张状态完全被这种强烈主观视觉效果所抓住和吸引。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新闻现场运用移动摄像可以将观众的视点“调度”到摄像机镜头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调度”到新闻现场),让电视观众的视线与摄像记者的视线同一。比如在《焦点访谈》播出的《深圳书市为何火爆》中,记者为表现书市中拥挤的人群和人们求知的热望,拍摄了这样一个移动镜头:摄像机如
同人一样艰难地“穿行”于书市大厅之中,只见画面中满是排队付款或低头看书的人们,由于现场实在拥挤异常,摄像机还时常“躲闪”着避免撞到只顾埋头看书的入迷者。观众好像是随着摄像机的运动“进入”到那种特定的情境中去,仿佛也在人群中穿梭测览一般,因而能从这个移镜头中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充分利用移动摄像所表现出来的现场感和参与感,通过造型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表现纪实效果和真实性,是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纪实性节目拍摄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四)移动摄像摆脱定点拍摄后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摄录设备日益小型化、轻便化、一体化,移动摄像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向着多样化、多视点方向发展。许多摄像师为寻找新的运动形式,进行着大胆的实践。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在急速滚动的车轮旁两辆汽车一前一后的追逐;在紧贴地面的旱冰车上飞驶向前;在空中追随跳伞运
动员组成各种图案造型;随深水舱在海底邀游,观赏着海底奇观;随太空船在天上看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甚至摄像机通过画面把人的视点带进人类不能到达的地方。各种形式的移动摄像使摄像机无所不在、无处不拍,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画面造型形式和表现内容。摄像机的解放,带来了视点的解放,它使电视艺术具有自己更加独特的造型特点。
移动镜头的拍摄要求
除了一些特殊的移动摄像需用特殊的摄录设备外,一般条件下的移动摄像主要分为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物体上,诸如移动车、活动三角架、升降车、各种工具车等,随着活动物体的运动进行拍摄;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而平稳的重要一点在于保持画面的水平。无论镜头运动速度快或慢,角度方向如何变化,如非特殊的表现,地平线应基本处于水平状态。#p#分页标题#e#
另外,不管是什么方向、什么形式的移动摄像,用广角镜头来拍摄均会取得较好的画面效果。广角镜头的特点是在运动过程中画面动感强并且平衡,实际拍摄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利用摄像机变焦距镜头中视角最广的那一段镜头。因为镜头视角越广,它的特点体现得越明显,画面也容易保持稳定。最后,移动
摄像使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物距处在变化之中,拍摄时应注意随时调整焦点以保证被摄主体始终在景深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