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机姿态调整
相机的成像平面、镜头平面应尽量与拍摄对象的主立面保持垂直。如果拍摄位置无法左右移动或建筑顶部超出画面,应尽量选择移轴相机或采用具有可移光轴的摄影镜头。
如果环境允许,应该选择等于或者稍长于标准焦距的镜头,防止由于广角镜头引起的镜头畸变。对于拍摄场地过于狭小拍摄对象,可以采用机位横移接片的方法。绝对不应采用鱼眼镜头。
2) 像机色温参数的设定
专业的数字相机可以精确地设定现场的实际色温值,这时应该用手持色温表量测读数后,在照相机上精确设定。对于准专业的数字相机,往往只有阳光、阴天、阴影、闪光灯、荧光灯、钨丝灯几个档位,这时根据现场情况设定即可。要注意防止在拍摄过程中,多种不同色温的光源交叉照明对影像色彩的影响。(禁止使用混合光源)
对于有精确色彩还原要求的壁画、彩画等拍摄对象,可以在正式拍摄前加拍一张含有标准色卡的影像,据此制作该影像的专用色彩控制曲线,在后期加工中通过Photoshop等软件嵌入影像文件,有助于取得色彩精确还原的影像。
3) 周边环境对影像的影响
文物摄影很重要的一项要求是画面简洁,因此在古建筑档案影像拍摄的时候应认真清理由于对外开放所安置的指示牌、垃圾箱等临时摆放的杂物,回避可能进入画面的人物。但是,有些古建筑的周边大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盖起了与古建主体不相协调的高楼大厦或搭建了低矮破旧的棚户等不可移动的附加物时,这时应如实加以记录,作为古建现状的重要证物。
4) 光照方向对影像的影响
拍摄建筑正立面影像是整组档案影像中最重要的影像。由于古建筑整体体积的庞大,很难用一组巨大的人工光源予以照明,因此多采用日光。拍摄时的光照方向以45度左右为宜,一般是在上午9-10点钟和下午3-4点钟。光线不宜过于锐利、以薄云遮日时为最佳。对于光比(亮暗处照度的比值)太大,不能正确反映亮暗部的细节时,应考虑采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补光,适当平衡反差。其他立面的影像在整组档案影像中作为辅助影像,可以适当放松对光照控制的要求,但是细节必须交代清楚,这是古建筑档案(所有文物摄影)对影像的基础要求。
夏至时节太阳距离地球最近,太阳光往往从头顶直射。这时不宜拍摄具有大屋檐的建筑物,因为很容易由于光比过大,隐去檐下的彩画和梁架的细节。但是,这时拍摄石经幢、出檐不多的古塔等建筑物时恰恰由于顶光的照射会使画面立体感较强,较好地刻画出建筑的细部特征。冬至时节的太阳距离地球比较远,阳光斜射,往往可以照射到大屋檐建筑的室内深处,这时拍摄“大屋顶”建筑的效果较好。北方冬季由于煤烟弥漫,空气能见度较差,天空灰暗,这时拍摄出来的“黄屋顶”会很难看。而南方雷雨间歇中的晴好天气,朵朵浮云,画面虽生动美丽,但是却也因此冲淡了画面主题,用于档案影像也不足取。
古建筑室内的影像拍摄难度较大,主要是光照不均匀,容易造成近门窗处曝光过渡,而室内犄角旮旯处几乎受不到光照而漆黑一片,此时应该仔细选择拍摄机位并认真研究补光方案。
拍摄古建筑彩画影像除了横平竖直,绝不能有几何变形的要求外,还要确保色彩信息的记录。由于彩画多在屋檐下,所受光照度较低,经常有必要采用机位闪光灯具进行补光。但是,补光的亮度要适当。高等级的建筑彩绘上往往大量采用了贴金、描金工艺,少量的正面补光可以使金箔发亮,过量的补光则会使金箔失去颜色,形成一块块亮斑,在拍摄过程中要予以注意。
对于墙面上的壁画往往画幅较大,而拍摄进深有限,即使采用广角镜头也不能将画面收全,此时往往需要用接片的方法来完成壁画影像的记录。拍摄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像机焦平面与壁画表面的平行,同时要在两个画幅相拼接的边缘留出重叠的位置,以保证后期加工时无痕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