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第一部系列专题片《丝绸之路》的播出到随后各类专题片的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电视专题片从比较单纯的知识、风土人情的介绍发展到对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审视和反思。
这一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语言文字为媒体的解说词的运思和撰写方面。
解说词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是“口头文学”,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
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
电视专题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雕塑家刘焕章》
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
电视专题片是由一个个画面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衔接、整合,画面则可能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关系而显得无序、杂乱。而且,画面与内容的衔接与转场,很多时候也需要解说词的过渡和连接。因此,好的解说词可以保证整部专题片内容的自然、流畅与和谐。
《迎接挑战》
三、突出画面,深化主题
电视专题片画面本身具有转瞬即逝性,对其中的一些能够深化主题的信息,画面本身有时并不具备时间延展性。对解说词来说,镜头的边框与具体画面形象只是展开解说词的基础,通过它的内容完全可以联想到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更深的含义和其他信息。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不是堆砌,而是镶嵌,它可以通过外在语言的强调和刻画更有利的突出展现专题片的思想内涵。《望长城》
四、增添审美,创造意境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是同一生活情态的两种不同的语言渠道。画面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话反映,画面与画面的组合构成一种画面语言。但这种语言只能通过画面形象和画面的内在逻辑性来对生活实施审美,即视觉审美。而对此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联想,就是解说词要完成的对生活的审美,是听觉上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