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已经证明姜文是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导演。在中国,成为一个电影导演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科班出身(电影学院毕业),和实践中成长(非科班出身)。从世界范围看,非科班出身成为电影导演是主要情况。所以,中国的情况非常罕见,中国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主要是从电影学院毕业。
姜文是一个例外。所以,姜文的过程更值得我们注意。我始终认为:电影(影片)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
“在电影学院上课的时候,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讲过这样三句话:一、你们毕业离开电影学院之后,如果你没成为‘大师’,人们不应该怪罪你们。可是,如果你不懂电影语言(视听语言),人们是不会原谅你们的。二、在电影学院,你们最重要的老师不是我们这些教员。在电影学院,你们位居第一的老师是‘影片’。‘影片’不仅是你们的老师,同样,它也是我们这些教员的老师。三、如果我们在一起,能够真正读解好了二十部影片,其实,你已经可以从电影学院毕业了。看电影是在解剖麻雀。这倒不仅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重要的是: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鲜鲜的生命(影片)。”
姜文的老师也是电影。姜文曾经这样谈到马丁·西科塞斯:“我受他影响很大。是喜欢他的片子。没事的时候我反复地拿《愤怒的公牛》过过瘾。我他妈特爱看这片。我那时也听不懂英文,觉得他妈这片子过瘾。还喝杯酒。我其实也在学电影这种感觉,音响啊,镜头啊,什么的,全是熏的,也是腌制了一样。”
姜文:“我是觉得导演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像国外,许多出色的导演证明了这一点。奥逊·威尔斯是个优秀的演员,昆汀·塔伦蒂诺干过出租录像带的买卖,伍迪·艾伦是讲脱口秀的。我不认为在电影学院里学导演和将来你是不是个导演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你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小范围内,就像看电视剧,怎么许多演员的行为举止都类似呀?其实他们不是刻意地相互模仿,它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个人到是把对电影的希望寄托在大批的非导演专业的人身上。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是好事。”
姜文的讲话其实是客气的和表面化的。我觉得:比电影技巧、电影技术的学习掌握更重要的,一个是才华,一个是态度。所以,姜文下面的观点更加重要。
姜文:“你比如说现在,我就一直对这事有怀疑:说某个导演,你他妈的拍那么多烂片干嘛啊?你歇歇弄点好的不行吗?哎呀!这生活所迫呀!后来我想,说生活所迫的导演、演员,没一个是穷的!他真没饿死!他也饿不死!”
其实,世界上的诱惑千千万万,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总有借口为自己解脱。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态度”。如同总有借口为自己解脱一样,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同样有理由说出那两个字:拒绝!
对比他人,我们再看姜文的两部扎实的、硬梆梆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我们不能不对姜文心存赞扬。
因为写作本书,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姜文的条目。很有意思,众多姜文的消息中,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姜文的电影,而是姜文的狂,姜文的个性,姜文的“不好伺候”。
我在想:姜文看到这些消息后,会是个什么样的反应。姜文会高兴,还是不高兴,还是无所谓。
其实,姜文是一道风景。欣赏风景重要的是:要有欣赏风景的眼睛。
“风景为欣赏风景的人存在。”
在评述姜文的文章中,记者们还爱称姜文为“天才”,也有记者称姜文为“英雄”。
我觉得,首先,姜文是一个悟性极佳的导演,或者说,姜文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仔细想来:现在许多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无论是导演、编剧、演员、教师……其实,他们跟电影关系很远,或者说:这本来就是一个误会。他们的才华可能更大,他们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商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个颇有建树的“电影理论权威”,或者一位卓越的中国电影的领导者。他们只是和电影的关系很远。
其次,姜文是一个真挚的、可以信赖的朋友。#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