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瑾:欲擒故纵的转换
电影《岁岁清明》拍得真,拍得美,拍得新,始则令人震惊,终则让人震撼。
这是一部小投入、小规模的影片,但却是一部大视野、高格调的作品。创作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借一个茶农少女三年清明时节的片段经历,刻画出了杭州人在外敌入侵前的不屈的灵魂。影片的成就与可贵体现在创作者对于电影艺术一系列对立元素、复杂关系的成功把握与有机融合。
首先,是艺术家把“抗战”与“爱情”题材融会在了一处。以“爱情”写“抗战”,把爱情作为主体,置于前景,而把“抗战”作为插笔,作为后景,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新颖与别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爱情是纯洁善良的发自内心的对于幸福的向往与追求。那么对于毁灭这种幸福的邪恶、野蛮、凶残的侵略者的痛恨与抗争,就是必然的、合理的、永远为人所称道的。因而,“爱情”与“抗战”统一在了一个重大而深刻的人性主题上,它们不再矛盾。相反,这里的爱情写得愈真挚、愈美好,它对于侵略者的谴责也就愈深刻、愈有力。
其次是风格、类型的整合与融汇。面对小制作与大主题、叙事与抒情、个性与群体、爱情与战争、批判与颂赞、张扬与收敛等种种对立矛盾的因素,艺术家通过奇特的构思与诗化的风格,把它们统一、融汇在一起。
“少女”视角的选择与“清明”时段的确立,对于全剧诗意风格的体现至关重要。“少女”视角不仅作为一种“引导”,帮助我们迅速进入剧情,关注主人公的境遇命运;同时更以其清纯的灵魂、阳光的心态,过滤掉种种杂质,进入诗的领域。“清明”时段的重要性,除了剧情的需要、“追思”主题的需要之外,还在于它作为结构的支点,为全剧诗意风格提供了击节而歌、一唱三叹的依托。
当我们沉醉在影片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描述之中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追求与才华。他们把一系列对立元素、复杂关系统一在了诗意风格之中,收到了以小喻大,以简驭繁,单纯之中见丰富,平实之中见奇崛的艺术效果。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影片对于两次“突转”的成功运用。一次是阿敏发现尹少爷带着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来到茶园;一次是阿敏目睹了尹少爷的壮烈牺牲。两次“突转”,前一次令人震惊,后一次令人震撼。“震惊”的不仅是一个有为的青年竟成为了侵略者的走狗与帮凶,更是一个纯洁天真的少女发出了抵抗外敌的呼声,即使是一个所心仪爱慕的人,一旦成为汉奸,也为她所不齿。
看完全剧,我们知道,这是一场误会,是艺术家对于“高潮”的欲擒故纵的又一次的渲染与铺垫。难得的是艺术家口风的严实。在观众无法预知的情况下,又一次“突转”出现了。尹少爷不但不是汉奸,而且是真正的抗日英雄。他的壮烈牺牲,不但使我们认识了看似柔弱的杭州人的“杭铁头”性格,也像重锤敲击一般促使我们思考战争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