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创作出一部优秀的DV纪录片呢?
冷冶夫:DV创作需要明确的8个问题:
一、创作理念上:平民化个性化不是随意化自由化
二、题材选择上: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应该做的事也不是故事
三、追踪拍摄上:纪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故事(只是素材的积累)
四、创作观念上:话筒采访的故事不等于画面语言的故事
五、纪录手法上:画面晃动不等于纪实
六、创作思维上:警惕纪录片创作的“导演现象”
七、受众观赏上:要关注观众的耐心(不能太拖)
八、电视播出上:要给DV节目一点宽容
如何做好纪录片呢?
1、 必须拍到好看的故事。
2、 选择更有生动性的素材。
3、 会用画面组合故事。
4、 会用声音结构情节。
5、 会利用重复和重复中的变化演绎故事。
6、 知道:画面语言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就是多元的(多义)。
7、 知道:纪录片最终纪录的是作者的思想。
DV和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求
1、画面语言的解读能力(意识)
2、画面语言的纪实化元素(的扩张)
3、画面语言的表述能力
4、画面语言的冲击力
5、画面语言的故事化程度
6、画面语言的细节震撼力
7、画面语言剪辑的流畅性
8、画面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底蕴
9、画面语言的悬念设置
10、画面语言与声音的比例
DV及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1、 开机前:确定关注的方面
2、 拍摄中:用摄像机拍故事
3、 剪辑前:用对这件事务的理解去选材
4、 剪辑时:形成一条主线(发现和发生主题)
5、播出后:在观众头脑中产生结论
DV创作的成功需要把握的六个基本条件:
1、准确的选题定位是节目成功的前提条件。
2、了解观众“看点”是节目成功的重要环节。
3、经典创意能确保纪录片的受众需要。
4、精品制作能确保节目的质量要求。
5、加强画质音质的测试可以降低节目营销的风险。
6、强有力的推广宣传能使节目获取更大的利益。
纪录片创作手法:(当国际评委时的一段回答)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节目故事化-故事戏剧化-戏剧情感化-情感人性化-人性细节化
拍摄纪录化-纪录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镜头化(画面化)
剪辑故事化-故事画面化-画面细节化
采访背景化-背景故事化-故事细节化
最新提出————故事“悬念化“ 创作趋势。
必要时用“悬念”结构故事,是一种拉收视率的方法,是面对市场化的妥协。
DV创作的“五不能”:
1、 DV创作不能缺少文化的渗入
2、 DV创作不能缺少创作的渗入
3、 DV创作不能缺少艺术的渗入
4、 DV创作不能不是人的艺术
5、DV创作不能没有审美
主持人:纪录片当然也需要讲故事,如何来讲呢?
冷冶夫:DV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几种不同形态:
a) 画面语言的直接叙述(画面语言的故事化)
b) 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c) 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主动讲述)
d) 用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e) 用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提示:平叙化 情节化 故事化 戏剧化,现在要求故事化)
有几个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块思考
1、DV简单,简单是不是一种美?
2、把客观的做成美的,是不是破坏了DV的“原生态”纪录?
3、DV作品是不是必须故事化?
4、DV创作中的模拟重演会不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
5、加大DV节目的观赏性,会不会影响DV的纪实性?
6、DV的娱乐化趋势,会不会破坏DV节目的艺术性?
7、DV作品的思想性究竟有多大?如何把握?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近两年创作的DV纪录片?
冷冶夫:2005—2006年度出现大量后现代主义纪录片作品(地市级电视台及独立制片人选送作品)表现为平面化,零散化,无意义,无中心,无深度——淡化意识形态) 播出没有问题,但是观众理解有困难《海路18里》,《工地》,《台阶》,《东陵》)等等。
这种趋势对纪录片创作是有利还是有害?
本人的观点,纪录片的发展伴随着一种新的创作范示对旧有的范式的突破(之前是画面配解说宣教式的,后来讲述老百姓故事以及一系列精英纪录片的出现树立起来了纪实主义的大旗,但是今天纪实主义被过多的滥用) 因此只要是形式上的突破就都值得肯定与鼓励,但是发展处于螺旋式上升的阶段,这几部片子显然在下旋阶段,这些后现代作品滑向自然主义,需要改进。#p#分页标题#e#
纪录片对于后现代的态度应该是“和而不同”。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DV纪录片的前景?
冷冶夫:我们可以确信,无论是DV人还是DV作品,总有一天会从社会的“角落里”走出来,并融入主流媒体。当然,这需要全社会都来认识DV存在的价值,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用对创作的理解,去客观冷静地对待DV纪录片和DV人,使这种“边缘”纪录片,更能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并使DV最终融入社会,融入主流媒体,登上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