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逝去,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但心里总有淡淡的一抹愁。更何况春天带走了男主角曾经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爱情?看《春逝》,我陶醉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没想到这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能遇见影片的导演,在他下榻的宾馆进行了一次简要而直奔主题的交流。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纪小很多的导演,被我们的摄影记者形容为“一脸佛像”。身材高大却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我看了看在一旁的摄影记者,想象在他的定格里,我与导演对谈的场面,是否一杯清茶、香烟袅袅?音调不高,语速缓慢,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影片画面。
关于题材
记者:这次《春逝》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票房非常火爆是你意料中的吗?
许:听说我的第一部片《八月照相馆》在中国挺受欢迎,这次《春逝》真有点出乎意料。最近韩剧、韩国歌手在中国都挺受欢迎,而韩国电影这些年对中国观众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可能是东方人的生活都比较接近吧。
记者:是怎样的冲动让你想起拍《春逝》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呢?
许:《春逝》是韩国40年代特流行的一个歌名,从片名故名思义,春就是青春,逝就是流逝,从这个主题出发,所以拍了一个年轻人的恋爱故事。我看过很多中国的唐诗,有很多是描述春天逝去的伤感,那我这部片里用春天比喻年轻人,美满的爱情流逝了,所以也带着淡淡的伤感。
记者:《从八月照相馆》到《春逝》,你似乎钟情于拍爱情题材。
许:因为爱情故事贴近生活较易接受,电影界也一直都在关注这类题材,并非我刻意选取哪一类,将来或许也会拍其它的,但现在还不知道。
记者:你觉得两部影片里的演员表演有没盖过导演的光芒?
许:我对他们的表演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拍之前我没给他们剧本,拍的时候才临时看,所以有很多地方不完美。
关于风格
记者:你两部影片的结尾都是遗憾的,不知是否你个人偏好这种情绪?
许:因为只有这样结尾才比较遗憾,才会让大家看完后有回味,下次再看我的片。
记者:你的影片好用长镜头、不重剧情重细节,这种风格是否受侯孝贤的影响?
许:我没有特别受别人的影响,我是觉得这样拍才会令到影片很细腻。
记者:两部影片里的爱情观是否是你自己的,能谈谈你对爱情的看法吗?
许:恋爱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留给生活的印象也挺深刻,像《春逝》里男主角被女主角抛弃了,很多观众认为女主角不变心更好。当然我也认为爱情能白头偕老是最好的,但变心也没办法,只能平静接受。
记者:有人认为你的影片像小品,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你自己怎么看?
许:我比较喜欢平平淡淡的感受,不想特别深刻很难理解的电影,只是想让观众从电影中感悟到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体验。
关于自身经历
记者:你以前是学哲学的,这对你拍电影有什么帮助吗?
许:哲学就是教人怎么生活,生活的方法,在这方面对电影有比较多的影响。
记者:哲学是理性的,艺术又是感性的,那你有没发觉两者有时充满矛盾?
许:是,有时冲突,但我制作电影时更多想到要表现什么样的感受,当然两者有时也会成为互补。
记者:你后来在电影学院学习到的技术对你拍电影是否非常重要?
许:是,我只学了一年,主要都是学拍摄技术问题,对我影响很大,学习时政府机关特意开办了机构免费给我们进行制作实践,长进很大。
记者:你从影至今已有十年了吧,才拍了两部影片,你认为自己是不是完美主义者?
许:哈哈,其实有时我也挺懒的,有时又挺完美主义。
记者:对你来说拍电影追求一种什么样的风格?
许:我喜欢那种看完后印象深刻的,好看的,并不一定要思想很深刻。
记者:你认为市场和艺术性对电影来说什么是第一位的?
许:两个都要,市场不可忽视,因为拍出来没人看肯定不行,但注重市场还要追求艺术个性也挺难。
关于韩国电影
记者:你认为这几年韩片火起来是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支持?
许:并不完全是,只是韩国的文艺界这几年挺发达,韩国文艺界与中国合作挺多,故事又与中国观众接近,有种文化上的认同,所以才火起来吧。#p#分页标题#e#
记者:你的《春逝》监制陈可辛是香港的,你认为东南亚地区这种跨国合作对电影发展是否很有帮助?
许:是,可让我多筹资金,而且令我的观众也多点。
记者:你认为韩国电影近几年是否正取代香港电影的地位?
许:香港以前的电影很好,但近年越来越商业化,不丰富了,而韩国电影注重内涵,韩国观众也喜欢这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