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树》 十三中少年杀人未遂事件
很早以前就有人向我吐血推荐过何大草的《刀子和刀子》,我在网上找了在线阅读看了一些,因开头的几个章节没写到我心里去,于是终止了阅读。当时觉得这小说在写高中生喜好这一块上不够接地气,说得上一个“阿甘”就算“新潮”了,下一节很快就回归到“三毛流浪记”的年代,觉得有点不够“写实”,于是便放弃了。后来看《十三棵泡桐树》,却被震撼了,或许拍法也算老套,还停留在独立电影的气质里,但倘若我们要拍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残酷青春”电影,那就得是这样的拍法。不调色是为了逼真,不甜美是因为没逃避。
所以《十三棵泡桐树》讲的故事就有了灵气,没有在被青春偶像剧软化之后踩在云端,而是背过脸去掉下一滴眼泪。这里头三个主要角色:何风、老包、陶陶,都没有按照旁人为他们设制的专属于“高中生”的框架成长,却都走在了你的身边,是每个有高中生活的人曾经远观或近看过的那些“坏传奇”。我们都应该记得那个时候,能扮成男孩的女生多半都像“美少年”,所以爱情来得比较快;刁滑之余嘴还很逗的男生容易闯祸,校广播里的处分通知往往会报上他们的名字;那个时候,也终有那么一位男生看起来像与你是两个世界的,高大漂亮、成熟凶悍,我们不敢想的事他都已经做完了。
因为有了这样三个反骨出现,电影才有了它应有的份量,种种反禁的情节也真实可信起来。电影气质整个都在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上靠,只是不敢将场子拉得太大,只能由三言两语的“家长情况”对社会现状点到即止。然而即便如此,关于泡中生活的故事还是值得你反复观看,它将学堂悄悄分了两层,一层是装出来的,无论英语老师严肃傲慢的教育方式,班上成绩最出色的残疾女生,还是被父亲丢在这所不良学校里锻炼的富二代,他们都有披上高尚的皮;另一层则是真实世界,号称希望班上能出现几个像阿甘这样的大人物的班主任,其最大成就无非是在班里找到最帅的男生做她的秘密性伴,残疾女生只是利用跛脚取得高高在上的地位,富二代一直是同学敲诈勒索的对象;你瞧,音乐课上还在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中校,教育内容与他们学到的东西总是大相径庭。活得最真实的无疑还是何风,所以她眉结上总是停着一只天真的青鸟,向往不切实际的神话,可是她没有洁癖,在言行一致的情形下还有点儿把持不住爱情,爱陶陶的时候只限于接吻,殊不知对方要求的比这更多;爱老包的时候她初尝性果,却与没有做过一样,还是铰得纷乱的短发,宽大的T恤,以及从不懂如何打扮女儿的单身严父;何风之所以把两把刀子放到一起,用它们碰撞的声音代替焦虑的呐喊,兼因所爱所想都不可得,这令她无所顾忌,到最后更成了谁对她好,她便献身于谁。
我想我会永远记得何风站在校门口的泡桐树下等陶陶的模样,脸上的温柔都是在期待的蜜罐里泡过的,叶子那么绿,投在她性别模糊的躯体上,那个时候她大抵还很肯定自己的第一次会给陶陶,老包也尚且还是心中那坨讨人厌的“臭狗屎”,他们是她手里的两把刀子,割伤别人也痛了自己。但是,真实的疼痛就该是刀子和刀子烙下的,不是必须风花雪月,不是必须迷茫暧昧,也不是必须拿过咸的泪水祭奠过去,它们也可以是惨烈甚至壮烈的,一如老包末尾的爆发。
看到结尾处,我便不由联想,倘若老包在众人面前杀掉了阿利,是否你能青春的记忆会更加刻骨铭心?刀既然出鞘,总要见血才会圆满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