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自己说拍摄的初衷不是停留在高考上,而是去说一个现存体制下的产物与现象。一开始的星星之火,凌晨5点半的灯光伴随着紧接着密闭空间教室走廊里传来的嘤嘤嗡嗡的声音,让刚在下午看完虹影《阿难》的我瞬间联想到了某个年代为了不制造外伤而强迫把人塞进课桌,然後敲击桌面进行噪音骚扰的情形,瞬间觉得恐怖了起来。
一开始介绍了影片分为三部份,有些人後来有质疑导演在电影结构上的零散,个人觉得导演可能也没有太想好如何回答,这里给导演提供一种解释(我自认为的,作为一开始我引出了这六个字导演设计的心思,其实居然是没心思随意的。。呀,我更怀疑的是我脑子里被惯性思维所钳制的思路):穿插影片的是会宁这个地方的学生们,他们,就一直是现在状态的,而北京可以作为一种将来的预期,至於上海这部份最被今天观众诟病的地方,可以作为一种过去和现在、将来的融合点,导演自己这里也是把上海这部份作为第三部份去展现,当然後面还是回应到现实准备考试的会宁一中的孩子们。
过去、现在、将来,打散了出现在一部影片里头,当看着这帮孩子们在拼死拼活,将来的北京里头念书的外来的孩子还是找不到工作,各种选择的时候,以及导演选择的另一个中场阶级人群里头的孩子成长的角度,都很血淋淋地在阐述一种现实。
同为经历过高考大军的我,看到最後父母送孩子进考场的那一幕,决定给爸爸发一条短信:看到镜头下父亲的脸,和女儿说要好好看题不要慌,突然就感觉回到了那年你陪我高考的那三天。
这部戏有人觉得很压抑,我给爸爸发短信的那个刹那,内心也是有点添堵,因为带出来的不是孩子脸上的迷惘,他们还小不明白高考为他们开启也有可能从此就关闭的一扇门只是中国门很多门中间的一扇。更多的压抑是你从老师还有家长的神态、口气中间所感觉到的东西,成人们尚且如此迷惑,作为还不能自主的孩子们,他们能得到内心的安全感么?
门这个字真是博大精深,尤其是繁体字下往门里填的东西就很有意思。不过感觉导演确实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压抑,从关系的关到开阔的阔,一个活字打通了很多,blessing是英文的标题,一如准备考试的孩子们在烧香祈求的样子和学习本身形成非常对比鲜明。
是开启还是关闭,这不是看外界,而是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一如导演的说法,拍摄纪录片让更多人去看到,去研究,去正视这个问题,然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