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黄金大劫案》——变个法子玩电影
对于已经拥趸无数的宁浩而言,怎么做好一部电影已经不再是个难题。难的是如何在复杂的当下环境里尽可能多的让自己的作品不失个人表达而去迎合更多的观影人群。《疯狂的赛车》里极尽所能到最后几近失控的多线叙事让成名之后的宁浩电影被使劲口水了一番,而怎么审也无法见天日的《无人区》想必也与他在内地商业电影的游戏规则里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妥协点有关,所以可以顺利公映的《黄金大劫案》对导演本人的意义是旁人无法体会的百感交集。本片观看过程里的情绪变化,我在看完数小时之后依然无法完全平复,这部电影不完美,但在宁浩作品的路数上却有着不同以往的成熟与狡黠。
喜剧?正剧?台词依然出彩。
《黄金大劫案》是喜剧吗?尽管影片从开场就在放笑弹,并且在接下来的故事里笑场不断,但后半段接二连三的死亡和那种回不去了的沧桑感让人一滴滴都笑不出来。其实无论喜剧还是正剧,真正能有口皆碑的喜剧电影都能看到悲剧的影子。同期的《匹夫》虽然故事凌乱,但其部分喜剧场景的悲剧意味同样用意明显。到了宁浩这里,大多数的笑点都盖了一层讽刺的轻纱,如果前两部商业喜剧的疯狂还只是偶有涉及,到了《黄金大劫案》里就有加倍抖料的野心。当然,台词斟酌是个在这个汉字被网络蹂躏到草木皆兵的年代里十分辛苦的活,从简可以被指责为偷懒或词穷;你连珠炮可以被讥讽为啰嗦与多余。本片的台词因了背景设置的便利,成了东北人耍贫嘴的大舞台。好在“讲究”之类的简单扼要不见得就如冯小刚的京腔一般让人耳目不暇接,却也同样有效。而在片尾,“命比钱重要”,“还有比命更重要的”这种小人物逻辑的口语化短句,以及全片最后一句台词的韵味,都有宁浩电影一贯持续着的其商业之外的讲究。
没有了群戏,却亮了角色。
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提起《疯狂》两片的第一印象便是那些简单场景里的复杂设计和精心串联,却几乎没有绝对的主要角色霸占主导地位。当然,这不是演员的失职,多线叙事往往注重群戏并指向整个叙事中心,角色的多样化是尽可能多展现其散而不乱特点的重要因素,所以人物不突出未必坏事儿,因为只有个个精彩才有可能成就经典的群戏。《黄金大劫案》没有了多线叙事,甚至连群戏也削弱不少,但却在众多出场角色里鲜明的立起两个人物:鸟山幸之助和小东北。当然,在角色形象上,二人区别并不大:前者为残忍与心计的化身,其凶残到极点的暴戾乖张甚至疯狂不难归纳;后者则没心没肺误打误撞,其傻气与勇气的憨劲着实有一种北方人的直爽,但如此一来人物深度的多样性也无从谈起。对于制造场景的戏剧性与冲突的集中爆发性已非难事的宁浩而言,立几个线索性角色并不难。
尽管影片没有了多线头叙事的复杂与设计感,其角色形象还是呈现多元化,这虽然有情节设置曲折的功劳,但众多演员的符号化参与也让这变得毫不费力:刘桦也好,范伟也好,甚至两场戏只寥寥两三句台词的客串影帝黄渤,都是往那一站就是戏的主儿。这是名号响了的结果,也是市场化电影的特点,恐怕很多人看完更容易关心的是雷佳音能否接下来频传佳音,冥冥中的传帮带不言而喻。
讽刺?哦不!也许自嘲更符合
你吐槽《黄金大劫案》场景设计粗糙不堪,或者苛求影片一些情节跳转的合理性,但这都不影响宁浩在片中多次暗藏自嘲。比如戏中戏的那部电影,仅仅是一个作为背景处理的拍摄现场,还生生被顾茜茜的“探班”给破坏掉。结尾处那场戏却剪在影院公映的正片里,夸张点联想,NG镜头都可以公映,那是怎样一个宽松的审批环境啊。当然,你认定这个镜头是刻意安排在结尾给小东北回忆飙泪用的,我也可以坚持自己的歪理。再者,片场逼供小东北皮鞋内讯息那点,活脱脱宁浩本人在委曲求全,都只要一成黄金作劳务费了还要等话事人来才得以保命;哪怕只疯碟拿锅盖给小东北遮雨这样的笑场,对一些提到父子关系特别敏感的观众而言,那是可以有眼泪夺眶而出的煽情点;诸如小东北假扮受难的耶稣逃过一劫等等场景,都不是简单的玩笑。所以,你没心肝的一笑而过,却可能错过很多的良苦用心。#p#分页标题#e#
全片最后一句台词大意为:我以前觉得看电影这事儿,忒没意思,现在看来,还不错。明眼人都知道,这哪里是在说看电影,不是说的抗日吗?可小东北这种从头到尾就没想入救国会的死硬街痞怎么可能说从就从了呢?充其量其人生阅历在这影片内容短短的几天内经历太多而走向成熟而已,他只是学会了伤感和感慨人生。无论银幕上的芳蝶抑或顾茜茜,都不过是不同类型的情感符号而已,他的悲剧英雄路,其实是以死亡为代价的重生,与俗世并无多大瓜葛。可真的是在说革命吗?别忘了,开场演职员的cast最后,只有导演宁浩的名字是印在了钞票上的。如果你这么的一想歪。。。。那这最后一句台词所讥讽的,也许可以是很多那啥。。。。。。
集中单线叙事,场面扩张放大,看似三俗与痞性齐飞,实则用心良苦,这就是依然不完美但足够优质的《黄金大劫案》,这也算宁浩一次宣言式的回归:有时候商业电影不仅需要排场与妥协,更要埋点智慧,藏点心机,这才可能拥有属于电影的创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