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用DV拍摄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士”他们拍摄的目的也往往是“自娱自乐”,想用DV创作作品的是极少数。特别是广大DV爱好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编辑机的,所以把素材寄到电视台也就属于“正常现象”了。因此媒体收到的“节目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媒体一再降低DV进入的门槛,但无奈有些DV爱好者,实在不懂得拍摄的手法和技巧,浪费了不少好的题材。大连有个小区,搞了一次“狗服装大赛”,30多条名犬穿着各异的服装走上“观赏台”,评委则是小区里推选出来的“狗妈妈”……像这样的DV题材本可以拍摄一部非常好看的10分钟左右的短片,可是由于拍摄DV的人,不懂得镜头要稳、拍特写、交代环境等等,所以送到电视台的素材“全都是中景和不停的推拉摇移”,在没有办法编辑的情况下,电视台只好“用定格照片的形式表现大赛”。本来97分钟的素材是能够编辑出1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的,可是这样一处理,节目只有3分多钟。事后电视台没有给稿费,原因是,电视台为了“抢救”这个选题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超过了拍摄者的投入。今年5月,南方某大学联合电视台搞了一次“我的校园生活”DV短片征集活动,电视台栏目组为此次活动预算了一万三千元的购片费用,可是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只花出去了不到六千元,每部10分钟左右的节目,平均只有300元。个中的原因就是制作和拍摄太粗糙,“能使用的节目太少”。虽然现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家电视台大量使用民间DV人拍摄的素材和制作的节目,但DV给电视媒体的印象是:快捷、随意、粗糙、不专业……因此,要把DV节目的价格卖到专业人员制作的节目价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