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导采访的要素
作为编导,不管是创作影视剧本还是为电视台栏目撰写文本,都必须学会采访。它和前面讲述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得到创作素材,不同的地方在于你观察与感受也好,收集积累素材也好,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而进行采访就不一定了,会采访的,主动权在你手里,不会采访的话,那就很被动了,甚至伤害、得罪采访对象,无功而返。
因此,身份定位很重要,我们编导和新闻记者的身份不同,新闻记者往往有一种优越感,他们采访时可以平等待人也可以居高临下,因为被采访者怕得罪他们或有求于他们,所以非常热情而且还接待周到,否则,记者给你写上一篇负面报道,岂不“栽”了,名声或者政绩全完了。我就切身经历、亲眼目睹过这种情况,80年代初,我下去深入生活进行采访,曾和新华社记者同住在一个招待所里,好家伙,人家对记者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笑脸相迎、有求必应,采访时提前上门主动迎合、热情之极。我就不同了,冷落你、怠慢你,因为是你求他,他并无求于你,你的采访不会有名有姓或者地区部门的写在报纸上刊登出来。所以,明白了这一点,编导的采访是有求于人的,电视台栏目的编导情况会好得多,特别是写专题片呀、拍纪录片、专访片呀,人家会热情接待和配合采访与拍摄的,因为他知道你要在电视台播出嘛。但不管怎么说,编导要放下身段,有求于人的态度准不会错,所以需要耐心、需要主动,千万别怕碰到或软或硬的钉子,人家托词不见,你就主动上门,他要干脆拒绝,你就耐心等待,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人家总会被你的真诚感动的。作为编导,最好尽量避免电话、电脑采访,也别光写个字条让人家书面回答,这样既不尊重人家,得到的素材也不会全面深人。还要注意,你约人家采访,千万别迟到,更别借故改期,惹人家不高兴,否则,你采访时他也懒得交谈,马虎了事算了,损失的还是你自己。
采访前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确定了应抱的态度,接下来就是弄清自己的采访目的了。你找某个采访对象,是就想了解他或她本人呢?还是想向他或她侧面地了解另一位你想主要了解的人?目的清楚了你在采访时的做法也就不同了。比如1972年我参与创作话剧《友谊的春天》,当时确立的男主人公原型是庄则栋,于是我们先找领队、教练员、陪练队员、男队员、女队员,请他们都来谈庄则栋。同时又请主力的冠军队员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郑敏之、林慧卿等人既谈庄则栋也谈他们自己,目的是想把他们自己的许多特点都与庄则栋的综合起来,糅成既真实又虚构的男主人公。当我们从“外围”已经了解到有关庄则栋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打球特点、人生经历、语言特色、为人处事乃至人际关系的时候,再找他采访就像老早就相识的朋友似的交谈,非常顺利,收获甚丰。当你的采访对象是要求他们谈别人而不是谈自己的时候,他们会很轻松、很合作,等到你的主要采访对象是谈他自己而你又已经知道了他的好多事情时,他会既好奇又开心也很合作。这是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的一条经验。
还有,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采访结果,得到的素材不但丰富多样,而且独特的细节也会很多。比如为了迎接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4年要出版一套《将帅夫人》丛书。该套丛书的主编赵云声约我撰稿,我选了张云逸大将的夫人韩碧,不巧的是我去采访的前三个月,她已经逝世了。我便邀来她的两个儿子与儿媳妇、孙子、保姆、秘书、参谋、警卫员等人采访。他们都从自己与韩碧接触相处的角度谈了大量的素材,那些素材里的生活细节又独特、又生动,十分有趣。我交稿后赵主编看了很高兴,他说看得出来你采访得很用心、很深入,不像有的人只在各种回忆录里抄来抄去,有骨头少血肉。于是他便将我的稿子推荐到《羊城晚报》先期摘要发表。后来《海口晚报》也转载了,东北一家家庭杂志也转载了。写人物特写和人物传记类作品并非我的写作特长,我想就是因为采访用心深入,使作品有血有肉吧。
采访的态度要端正,目的要明确,临场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因为我们要采访的对象形形色色,他们的性格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性格外向热情健谈、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的自我表现夸夸其谈、有的谦虚谨慎不想多说、有的傲慢自大不屑一谈、有的自卑胆小紧张拘束、有的笨嘴拙舌词不达意、有的空话套话非常利索。面对各种不同的人,我们临场就该懂得应变了。比如我在创作剧本《珍惜》时,到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和秦皇岛港口进行采访,起初工程师们嫌你外行不懂,觉得跟你谈有什么用,岂不是浪费时间。我就态度很谦恭地表示正因为外行不懂才要向你们虚心请教,并且坦诚地说十年动乱把国民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港口建设停滞荒芜,现在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然而泊位特别是万吨轮泊位严重不足,港口压船、压货现象十分严重,经济赔款损失巨大,中央领导非常着急,你们任务重、压力大,常常要到港口现场一待就是一年半载,离妻别子两地分居(这些背景资料已经先从领导那里采访时得知了),我很佩服、很感动,所以想来采访你们、写你们、歌颂你们,人家一听、一看你这态度,也就很乐意接受你的采访了。再比如我在创作剧本《开荒牛的迪斯科节奏》时,到深圳的渔民村采访,当时虽然才1983年,可他们住在深圳河畔,得改革开放的风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家家户户都已经住上两层楼房了,生活已经富得流油,那些过去逃往香港的人都纷纷被吸引回归了。他们一看我这个从北京来的“北方佬”,也是瞧不起,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我赶紧声明我也是“广东佬”并用半生不熟的广东话跟他们交谈,这才又亲切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而同样在80年代,我在北方农村采访的时候,那时的北方农村还落后比较贫穷,我虽然不抽烟,但我总是带着香烟,采访时热情地递上烟自己也陪着抽,喝水吃个便饭也不嫌脏、不嫌差,临了还多给饭钱,人家也就很热情地配合你采访了。#p#分页标题#e#
对于如何采访,我自己也有个学习与摸索的过程。在1972年我去国家体委乒乓球队深入生活进行采访期间,当时是住在乒乓球运动员宿舍里的,每天与他们朝夕相处混得很熟,当时采访李富荣时,因为他在欧洲的一次比赛当中决胜局他在16:20(那时每局比赛是21分制)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再输一分就完了,但是他不认输不服输,一分分地咬住,一分分地追,最后竟然反败为胜,当时是做为一种典型赛例来宣传的。我们当时就问他,,在那种危机的情况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一听就笑了,反问我们为什么老是提这种问题?他说之前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也是这么问的,还没等他回答呢,那记者就说“关键时刻是不是想到祖国想到党,用毛泽东思想敢打敢拼赢下来的”?他起初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嗯恩”地直点头。其实呢,当时哪想得到那么多,因为彼此很熟了嘛,他便坦率地讲,想那么多就分心了,肯定输球。他当时一心一意在比赛上,怎么发球、如何接球、怎样抓住对方的弱点一分分地追赶,追到对方心慌败下阵来。于是我明白了,那急着想要的并非是被采访者所想的,如果你是诚心诚意地去采访的话,就应该让被采访人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和真实事,你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另外,凡事欲速则不达,采访也是这样。起初我不懂,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急于想得到素材,后来才明白这样会弄得被采访者很紧张,就像自己被面试一样,一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厂。因为被采访者往往是陌生人,彼此事先连认识都不认识,所以采访时应从聊家常开始,你心中有目的但话题则似乎是漫无边际轻松聊天,在聊的过程中你留心接过对方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行追问,对方也就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回答你了。还有就是我们作为编导,得见多识广,虽谈不上是杂家,但要具备像“万金油”似的知识,这样你跟各种人打交道时都能谈得来,就不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
美国着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说过一句着名的话:“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情要做一说出真相。”我们编导要写出真相,首先他得在采访时让被采访人说出真相,那么,如果你是电视台的栏目编导,你撰写的文本和拍摄出来的电视片才会是真实的;如果你是影视剧的编导,也就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编导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剧作。所以在采访的时候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尊重对方,亲切热情,绝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务必注意倾听对方的叙述,眼睛还要注视着他,既可以随时交流话题,还可以零距离地观察这个人物的神态、语调特点、举止动作、衣着打扮、形象气质等。在采访的间隙,喝水、抽烟的片刻,你还要观察他们的居家环境或者办公室的布置陈设,从而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职业特征。说实在的,采访还不光是得到素材的收获,还会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那种感觉,帮助你扩大知识视野,得知各种信息。
这次要给你们布置的作业是《人物素描》,字数在五六百字左右。你们都刚入学不久,又来自全国各地,彼此还不是很熟悉,了解不深,最好你们彼此之间互相采访,就写对方。只要写得像就行,至少是形象气质、衣着打扮、说话特点要写出来,如果能突出其性格、爱好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