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文艺常识戏曲与话剧 中国话剧发展史(二)
五四以来话剧的形成:
五四新剧的倡导者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胡适就推崇、介绍过“易卜生主义”,尤其推崇他的《玩偶之家》等社会问题局,这对后来中国话剧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胡适的《终身大事》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特色。
五四以后,出现“爱美剧运动”(即非职业性戏剧运动),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田汉的《获虎之夜》、丁西林的《压迫》、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等。1928年,经洪深提议,称新剧为“话剧”。
现代话剧的奠基人:
洪深:加盟戏剧协社后,就推出排演制度,规范演员的表演,确立了导演的权威,寻求舞美设计同剧本风格的一致。同时,结束了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旧习。
田汉: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有他领导的“南国社”,成为中国南方演剧的先锋。独幕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它描写了湖南乡下的一个猎户人家所发生的悲剧。他把中国农村的猎虎传奇同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巧妙的融为一体,写的凄婉动人,颇富诗意。
南国社:
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活跃和最具深远影响的团体。30年初,文明戏已经衰落,几个著名的“爱美的戏剧”剧团也不景气。但是一些外国名剧,如《威尼斯商人》《万尼亚舅舅》《女店主》等仍不时上演。田汉等人这时带领着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穷干苦干,连续公演了以他编写的剧本为主的新剧目。内容风格新颖,受到观众的喜爱。
“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收获颇丰。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其他名剧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被称为)“农村三部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40年代的优秀剧作有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丽人行》,宋之的《雾重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