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经:做电影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作为录音系的毕业生,我认为录音系学生应具有一些特质。第一,要了解自然科学。因为录音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比如闪电和雷的关系,比如发动机引擎马力多大,比如虚拟社会中人类探索的东西,都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另一面,要知道怎样用声音来展示电影艺术,当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要产什么样的视听感觉,需要艺术领域的造诣和修炼,要对文化、艺术、时尚非常敏感。其次就是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为电影是做出来的,不是侃出来的我发觉有很多电影界的人,包括导演、摄影、编剧、录音,他们很能侃,但做出来的东西一塌糊涂,说明动手能力不强。做电影的同学要让你的思维、感情、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创作体现到作品中,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录音系上课的时候,从1978年一直到1982年,系里有大量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好处,包括你的连线、接线能力,包括怎么去让一个声音能够完成你的创作思想,能够成为一个具体的体现在银幕中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录音系也是会在这方面给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诸如沙漠里,大自然里,一个房子的结构里,一个机器里,一个分析器里,去展开自己的想象,体现自己的创造力。
现在我每年都要回北京电影学院讲几次课,现在学院的录音专业是国家级的特色专业,而且设备跟我们那个时候大不一样,现在的设备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学院的设备能够和国际上最先进的录音技术有很好的接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立即适应社会。
电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电影作品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这就意味着北京电影学院需要全世界的技术支持和全世界的人共同关心。北京电影学院也聘请了一些外教,有时候也请国外的教授来院授课,这种教育理念非常好,对学生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们需要国际上的电影人在这里沟通交流,让各个国家从事电影的人和我们一起来办好北京电影学院,能够让中国的电影更具有号召力,能够让我们的电影产品放在亚洲的货架上,放在欧洲的货架上,放在北美的货架上,让全世界都来欣赏。
BFA的七日纪享2007级导演系常笛
2007年9月1日,如愿以偿,我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07级本科班的一员。记忆中那一年的时间,仿若创造万物的七天。
星期一年少轻狂
我总是喜欢在一些紧要关头,冒着风险做个成则矣、不成便全盘颠覆的决定。和众多弃理学文的高中生一样,物理的低谷是推动我走向文科班的反作用力。在距离高考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告知父母和亲朋好友--我,想当导演。可如何让我这么一个既需要兼顾到学业,还毫无专业素质的高三考生在短时间内使得以达成所想呢?分班后,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安排在课外的阅读与观片上。那时我偏好由小说改编的影片。小说的文字在我的头脑中被不断加入视听的想法、观念,一种当导演的冲动让我跃跃欲试、热血沸腾。都说每个人的心中有一个电影梦,这个种子在我的2007年生根发芽。
星期二暴雨将至
我是应届毕业生,头回参加艺术考试,缺少备战的经验,这使我不敢像有些考生一样同时报考几个学校,以广撒网的方式来保证有一条“大鱼”有幸被钓上。我觉得这样做时间难免相互牵制,必然会导致分心和盲目。在利弊权衡后,我决定孤注一掷,瞄准一个专业去努力。正赶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4年-的故事片方向招生,实属不易,于是决定抓住机会去牛刀初试。
我怀着碰运气的心理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考察地形。在北京上学多年,从未踏足这里半步,可很快我发现这里很像是一个小的社区,在校园里金字塔达边的小栈道上,在身影奔驰的操场上,虽然当时是放假期间,留校的学生不多,但大家相互间的亲切与友好使我感到一种温馨和愉快。趁着寒假之际很多家长陪着像我这样的艺考生来这里看学校,临走除了必需的招生资料外,面对琳琅满目的参考书,许多家长大摞小摞地抱走一堆。我觉得这临阵磨枪也得挑准了再磨啊,最终我随大流地买了本《文艺知识小百科》,翻翻内容,大致是些艺术类常识的小词条解析,注释清晰明了,看看无妨。
没过几天报名火热开始,填写报名表的时候我竞用了两支不同颜色的笔,幸得好心人的慷慨解囊,我才磕绊着完成了报名。好在这种纰漏都是出现在考前,还有时间用来沉淀心境。2月28日,临考前准备的最后一天,意外在深夜悄然到来,我本准备靠着一夜的临时记忆去突击温习近几个月的电影相关资讯,就在边浏览网页边记忆重点时,一抬手,玻璃杯倒在了电脑上,杯子里的水丝毫不剩,显示器马上黑屏。我只得带着紧绷的神经洗洗睡了--看来忙中出错这话真是有些道理。#p#分页标题#e#
星期三她比烟花寂寞
我父母对我是格外的放心,竟留我一人去单独应对考试。我有两种选择,现场素描或者常识类的笔试。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文科生,我当然选择了后者。总共100道的选择题试卷发下来,七大艺术的普及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偶尔会延伸到体育、宗教、科技等方面,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测试出你对电影的热爱程度的。考后听其他考生议论,原来这次的题目难度较以往还有所提升,还好,我顺利地进入了下一轮。
首战告捷后,我对北京电影学院的渴望也倍速增长。相比初试的轻松,二试中人与人的合作我认为是最大的困难。即兴小品表演,这个不能是单单依靠个人实力,具备团队意识很重要。被告之小品题目后只有一分钟思考,且竞不允许考生间有任何交流,看看同组的其他人,都是一脸无法理解题目的茫然--这回真是即兴的了,每当我想办法把话题绕回来时,总被突出分子一下子扯开。集体小品最大忌讳就是个人表演的绝对凸显,我心想着这一次肯定砸了。之后还有两个提问,我受到小品失败的不良影响,第一个问题没过脑子就张嘴道来,到了第二个好在是用上了我之前的准备,算是轻松应对了。然而喜出望外的是,那鲜红的印章,再一次地盖在了我的准考证上。
三试更突出了对电影专业性的考察。从考核设置来看包括影片的视听分析和即兴编故事。我一看自己和考官的关系变成了一对五,就明白这一轮的考试有多关键了。放了视听片段,也就儿分钟而已,聆听同组人的做答,或是强调心理感受,或是讲些什么关于情怀或是叙事的隐喻。可我不乐意做出雷同的观点,但像视听语言、导演构思这种专业的名词大家仅仅略知皮毛,个个人性、感受性的东西讲多了也不合适,毕竟又不是让你在讲观后感。我索性就先将萤重点放在画面与声音的感受上,我将看见的细节、物件、颜色、光影和有冲击力的为东西,都组织成我的答案。即兴编故事实际应该算是做一个剧本的构思,考官给出了关键词,不管是天马行空的形态,或者最质朴纯真的感情,我的目的都在为了如何能够打动坐在对面的那些聆听者。
艺考最兴奋的就是在每次过关后,准考证上盖下的印章,集齐写着“四试”的仅有40余人,大家被安排成几个小组做游戏,游戏的项目是大家共同提议的,我们那一组有人正好带了牌以打发时间,大家就决定玩“杀人游戏”,紧绷了如此之久,每个人都在享受这轻松自在自得的时光。
星期四心理游戏
四轮的考试下来,已是身心皆疲惫。可谁也未曾想到,在最后一试结束后还有人存在离开的可能,体检表单公布后,这现实就如惊梦一般降临在少数人的身上。拿着文考证,那上面的排名已不太重要,但这张小小的卡片却饱含了走过的无数艰难记忆。眼见着通过最后一试却因体检无法拿到文考证的同学,我第一次在榜单面前看见了别人眼中遗憾的泪水。
四轮考试中每一次考试结束后回家,我的心里都有着翻江倒海的变化,从容到沮丧,紧张到意外,包括在最后面对老师。一起谈论着未来,那些将来可能坐在一起的同学时流露出无比的兴奋,我才真正意识到,北京电影学院,我来了。
星期五爱在黎明破晓时
余下的90天是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起初我也和大多自以为“有底”的人一样,变得精神松懈,因为我知道,遵循着导演系按照专业排名进行录取的原则,我已经进入了“安全领域”。
只不过田壮壮老师(导演系的主任,也正是我现在的班主任)在798艺术区和我聊天时的一番话将我兜头浇醒。他问了我是否后悔来考北京电影学院,因为在他看来,我不过是个仍未想透彻便草率决定的孩子。他还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我考虑到我无法预料的情况,如果我现在放弃了还尚可选择其他的职业,一旦选择了电影就难以再去改变,而是要全身心地热爱。正是这样的话,让我意识到要做到善始善终需付出的努力,这陪伴了我3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我还是更愿以蓬勃的面貌来享受这最后的过程。
近乎一个月的艺术考试,竞让我的体能都得到锻炼,它的反馈在语文与文综考试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依靠着对电影的热爱,我又一次投入到我的高中生活中,沉浸在这充实的忙碌中。
星期六我不在那儿
为了应对考试,我也参加过一个考前辅导班,零零碎碎加起来还不到两三天的时间。依稀记得课程是朗诵、小品和视听分析,身处几百人的大讲堂中,举手上台要接受朗诵辅导的同学,有的实在是勇气可嘉,有的就直接建议他转播音主持,台下的人鼓掌与唏嘘着也能吸取不少教训。我是一改往日孤僻无言,对于身边的交流是来者不拒并加入其中,这样的改变连我自己也都觉得是鬼使神差。在辅导班,我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p#分页标题#e#
练习集体小品创作对我的性格是一次空前的挑战。被划分为八九个人的小组,每组都领到一个关键词,我所属的团队题目被命名为“愚人节”。多达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对我们完成一个3分钟的小品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大致设定了一个情节--一个倒霉的男人,他在和生活、工作及感情的多重压力的碰撞中,难逃最后命运的结局。我在小品中出演这个倒霉男人的凶悍老婆,联合着孩子欺虐老公且不给好脸色,更难忍他与大学时期女同学的“勾勾搭搭”。虽然本人不能自夸贤良淑德,百堪可面对这样的反差,还是有着不小的挣扎,当我还在为这样的安排心里犯嘀咕时,当堂的老师就将我单拎出来,宣泄他对人物初设定的极大质疑。我一时间成为他口中的反面教材,如果是曾经那个寡言少话语的我,就肯定会羞红了脸,灰溜溜地想找个洞钻进去。可在那个台上,我竟一反常态据理力争,阐释我对角色的理解,没想到很快就得到支持者的声音。现在看来,这些碰撞下的交流、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突破自己的性格也许是太难得的一件事情,可不去尝试就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可能性。
另一个对我深有帮助的是家里书架上摆放着的全套《欧亨利短篇小说》,它像极了一本浓缩的小百科,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在考前准备如何构思故事时都会参考它的结构设置,每看一次,我都能从中创新出我笔下的全新结局。
星期日美梦成真
走走停停,我似乎溜达了一圈之后又站在起点,4年的大学生活,无论是陷入人生的思考,还是悠然光影的画面,一切都是不可复制的。当我们的、年轻的、在这个院落中追逐梦想的故事,就要象征性地画上句点时,我们又于后来者的身上,感受到勃勃的力量,而这恰是这里的传奇能够延续的希望。也正是这样的轮回,才能够勾勒出那些只属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绚烂奔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