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出生在保守的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个老派的绅士,文学是他终生的兴趣所在。20世纪40年代成立的法国国家电影数据馆,使他认识了电影。
平静而保守的成长环境、对文学持久而狂热的迷恋,使侯麦的电影有一种游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宁静气息。他以作家的姿态拍电影,执著地实践着自己的“作者论”。为赢得市场,他的不少同行纷纷转向商业电影,而他始终不向商业片妥协,也许正是这种卓尔不群的坚持,使他的影片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他的《泰德之夜》、《圆月映花都》、《绿光》等多部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和现代的一些导演大师相比,侯麦的电影作风老实得近乎迂腐。从技巧上看,他的影片谈不上有什么新鲜的突破。他几乎摈弃了一切技巧,从不玩什么花样,镜头常常是固定在一个角度,让人物走来走去,喋喋不休地对话,或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他所选择的景象也多是庸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公寓楼、简易的房间内景、城市边缘的狭窄街道……它们平淡无奇,伴随着无法逃避的城市喧嚣声以及淡淡的、有点忧郁与无奈的爱情,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元素。侯麦更像个作家,在银幕上朴素地书写———而事实上,在拍电影的间隙他也一直在写小说。侯麦的从容与细腻有点像巴尔扎克,也像巴尔扎克一样习惯于打造系列作品。他的电影都由他自己编剧、导演、剪辑,多个电影系列的问世,显示了他创作力的充沛。
从第一部故事片《狮子的标记》开始,侯麦所有的作品都与家庭、爱情与道德有关。他说:“人在18至25岁时即已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接下来的整个一生都用来发展它。”40多年来,他乐此不疲地讲述围绕家庭衍生的爱情与道德故事,不动声色地通过“电影小说”诠释着自己的思想认识。
《喜剧与谚语》系列是侯麦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6部充满灵性与诗情的影片。在影片中,他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爱情与自由过程中的两难状态。《飞行员的妻子》表现了爱情中的多疑;《好姻缘》的女主角崇尚爱情与自由,却难以克服自身墨守成规的性格缺陷;《圆月映花都》中的女主角试图穿梭在自由与爱情的两个天地,结果,既没获得自由又失去了爱情。
《圆月映花都》和《绿光》是侯麦最受欢迎的影片。两部影片都巧妙地借自然现象作象征物,描述自然环境对人物情感及命运的深刻影响,把社会和道德的论述引入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境界。
在20世纪末,80岁高龄的侯麦始终以他温存而睿智的目光探视着情爱世界的各个角落。《四季的故事》探讨的仍是他最感兴趣的男人与女人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问题,即“友谊”与“爱情”的异同、“暧昧”的定义、“性”与“爱”的道德界限,以及面对诱惑自我信念的坚持。其中《夏天的故事》无论在角色设置或主题思想上,都最接近其早期对女人之间既似母女、又像朋友的关系予以解剖的系列作品《6个道德的故事》。
在侯麦的影片中,男主角多与他本人相像:自我中心、孤僻而博学的中产阶级绅士,女主角则相对富于变化。《喜剧与谚语》的6部影片都以女人为叙事主体,《四季的故事》系列也有3部以女人为重心。侯麦细腻地捕捉了女人既柔情似水又敏感善变的神韵,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平和叙述中显现出思想的锋芒。
侯麦的电影如同城市风俗画,寻常的街道和建筑,包括人物在内,都缺乏鲜艳的色彩,有种被阳光晒过的灰暗与疲惫。它是世俗化的诗意样本,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不讲求戏剧张力,也没有光彩照人的人物,甚至没有意味深长的台词。看他的电影需要宁静与耐心,如同我们平凡的日子,虽无大波大浪,但若静心观察,处处都有耐人咀嚼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