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一根筋”的胜利
1977年底,高考制度恢复,点亮了无数青年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在全国激起了广泛的回响。在这股浪潮的席卷下,陕西省咸阳市棉纺八厂一名27岁的青年职工也看到自己的未来出现了些许微弱的光亮。这个人,就是日后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张艺谋。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张艺谋在“文革”中备受歧视,初中毕业后便到农村插队,后在棉纺八厂当起了工人。尽管身份低微,但张艺谋在影像艺术上的才华却是有口皆碑。在枯燥机械的工作之余,他经常一个人跑到郊外去拍照。通过精心的构图和对光线的把握,他拍的照片总是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他的摄影作品常常被工人们争相传看,厂里的宣传科也经常借他去搞宣传。在工厂的7年时间里,张艺当时,学院摄影系参加招生的老师专门看了他的作品,都一致认为他达到了一谋结识了一位懂艺术的知音,这个人提点他: “你的摄影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深造的地步,可以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张艺谋心动了:他7年来的最大梦想,就是脱离车间,到厂里的工会当宣传干事,假如能上北京电影学院,他就能拿到文凭,说不定就有机会当上专业摄影师了!
1978年,当张艺谋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启事,便暗暗下定决心,积极地着手准备。凭借陕西人秉性中的执着和顽强,他精心地准备了一系列材料,先是认真地裱糊好许多硬纸板,将自己拍摄的好作品整理出来,然后用从卫生所借来的白胶布和棉线装订成册,总共有厚厚的几大本,并且详细地将每一张照片的拍摄经过写成文字附在其中。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托了多人转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办和摄影系老师处。定的专业水平,这让张艺谋感到十分欣慰。
但最大的障碍是年龄。当时摄影系招生的年龄范围是18-22岁,而张艺谋已经28岁,远远超出了规定的年龄。按照过去的惯例,摄影系毕业后先得做许多年的助理,要一步步愈扣独立拍片的摄影师,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而年龄的规定有其合理性。但张艺谋并不甘心,他打道回府,等着来西安招生的电影学院招生组。然而他仍然没有看到事情的转机,尽管这些老师同样对张艺谋的摄影才能大加赞赏,但他却连考场也没有资格进去。考试进行了3天,他在考场外面转了3天,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1978年6月1日,学院给张艺谋正式回函,通知他年龄超过不便报考,将作品如数退回。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事态进入胶着状态时,张艺谋当时的未婚妻肖华的姐夫在报社任职,在他的指点下,张艺谋大胆地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了十分恳切的信,表达了自己上学的渴望,又重新精编了原来的摄影集子,一同寄出去。姐夫认识着名国画家白雪石,于是他又给白先生写了一封信。白雪石老先生对张艺谋的作品十分欣赏,很快便将作品交到黄镇部长手里,黄镇也惊叹这个年轻小伙子的才华,马上委托时任文化部秘书长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办理此事,华先生马上打电话给北京电影学院,建议破格录取张艺谋入学。因为张艺谋年龄偏大,黄镇批示:“年龄大了可以少学两年,四年长了,上两年也行嘛!人才难得。”华君武特意亲自前往北京电影学院商议此事。此后不久,一份北影厂的公函送抵国棉八厂一 “……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接受你厂工人张艺谋到我院摄影系学习,请携带有关证明、户口和粮油关系来我院办理入学手续……”这一纸并非正规录取通知书的调令,不仅改变了张艺谋的人生,也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进程!
就这样,1978年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在一没笔试、二没面试、三没体检、四还超龄的情况下,张艺谋凭借其农民般的坚韧和执拗,奇迹般地跨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成为摄影系78级的一员,与张会军、顾长卫、吕乐、赵非等成为同学。如今,“78级”早已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历史上一个传奇的名词。
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4年中,张艺谋一直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他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也倍加珍惜,凭借着过人的刻苦和勤奋,始终以优异的表现和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很快便为同学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以及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黄土地》扛镜,一展其非凡的摄影才华,石破天惊。#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