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的发现与晚清戏曲中国理论的兴起(一) 剧场的发现与晚清戏曲中国理论的兴起(二) 剧场的发现与晚清戏曲中国理论的兴起(三) 剧场的发现与晚清戏曲中国理论的兴起(四)...[详细阅读]
对戏曲的重视和戏曲中国理论的倡导,宣告了在国势危急、民智未开的中国,鼓吹小说中国理论之虚妄,正如陈独秀在《论戏曲》中的分析: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慨时之士,...[详细阅读]
对戏曲的剧场效应的发现使得晚清改良派(指政治倾向)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详细阅读]
陈去病在《论戏曲之有益》谈到剧场表演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陈独秀则进一步分析如何潜移默化: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头脑出现暂时性的理性真空,有利于戏曲表演者将戏曲的思想意...[详细阅读]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第11期发表《论戏曲》,次年,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在《新小说》第2卷第2期发表。文章开篇指出戏曲的强大观众(非读者)基础,以及其所产生的巨大感...[详细阅读]
晚清真正注意到戏曲的独特的剧场功能的应推柳亚子、陈去病与陈独秀。1904年,陈去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戏曲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柳亚子在发刊词上对戏曲寄以...[详细阅读]
受法国启蒙主义学者的政治哲理小说、启蒙戏剧的影响,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倡导小说中国理论,欲以小说来营造人心,承载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的设计与想象。然而他们...[详细阅读]
小说(含戏曲剧本)作为一种以想象和虚构为其特征和其擅长的文学样式,之所以被晚清知识分子视为中国叙述的载体,正在于其虚构与想象能对现实中国社会产生寓言功能。小说所描...[详细阅读]
严、夏和梁启超的小说中国理论得到许多晚清知识分子的认同。如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指出当前中国,对淮妇女与粗人输人文化,除了借助小说外别无他途。楚卿的《论文学上小说...[详细阅读]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一)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二)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三) 戏、说、合体与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四)...[详细阅读]
用摇镜头技巧时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是镜头变动拍摄的方向,这非常类似与我们站着不动,而转动头来观看事物一样。 ...[详细阅读]
皖西学院2017年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对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均上线的考生,根据考生所填志愿,按专业成绩(专业成绩相同时,按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详细阅读]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寓意核心“我”是谁。...[详细阅读]
厦门大学2018年艺术类招生分省分专业计划安排 1 .我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具体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请查阅考生所在省级招生办编印的招生计划手册。 2 .我...[详细阅读]
这是影像合成和Rotoscoping等把已拍摄的影像合成制作出新的影像的过程。将3D Source Image,Matte Painting背景,实际摄影的影像等进行合成的工作,是电影制作中占的比重最大的一块,也是最...[详细阅读]
克艾瑞洛伊德Eric Lloyd:美国,生于1986年,7岁时登上大银幕,在电影《穿梭阴阳间》Heart and Souls和《Sunny's Deliverance》(1993)中出任角色,他那长长睫毛下略带忧郁的蓝色大眼睛令人难以忘...[详细阅读]
伏笔 (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会知道什么叫做伏笔吧﹗埋下伏线可以吸引观众追看剧情。例如在电影心計中,主角汤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签名和行为的能力(伏线),到故事发展...[详细阅读]
生命来之不易,走得艰难,勒蒙已死,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苟延残喘,毫无尊严。 看完电影《深海长眠》之后,心情极度忧悒,很多镜头盘旋在眼前,挥之不去,其中频繁闪现的...[详细阅读]
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各专业方向专业成绩前三名的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可在分数线下20分录取,外语成绩不作要求。 ...[详细阅读]
业考试科目及招生人数 1、考试科目:素描和色彩(单科测试时间为3小时,各科分值为100分)。 2、招生人数:艺术设计100人、 服装设计与工程50人。各省的招生计划在全部考试结束后...[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