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的四十余部黄梅戏电视剧作品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多为短篇电视剧,十集以上的作品几乎没有。二是拍摄时间间隔不大,从1982年安徽电视台摄制的二集黄梅戏电视剧《双莲记》一直到2015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安徽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郎对花姐对花》,几乎是每年一部。三是获奖作品众多,从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戏曲电视剧奖到中国电视金鹰奖,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到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3年度电视戏曲节目“兰花奖”…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设置的奖项均有所囊括。奖项的类别更是涵盖了表演、导演、编剧、作曲、摄影、舞美等各个层次。
虽然黄梅戏电视剧作品相比较舞台剧而言,获得大众肯定的初衷要远远大于得到奖项这一目的,但是这些奖项也多少肯定了黄梅戏电视剧达到的艺术水准和担负的社会娱乐功能,这也是与黄梅戏电视剧的拍摄宗旨不相背离的。
从黄梅戏电视剧作品选择的题材上来看,传统戏、现代戏与新编历史戏均有。早期拍摄中,《郑小姣》、《龙女》、《女驸马》、《七仙女与董永》、《小辞店》等早已深入人心的传统戏所占的比重较大,这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兴的电视传媒要依靠戏曲这种当时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而发展和传播有关。五十余部电视剧作品中,有移植于其他剧种的作品,如《花田错》、《半把剪刀》、根据林之行的闽剧《武夷狐疑》改编的《朱熹与丽娘》等;也有表现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挑花女》、《柯老二入党》、《木瓜上巿》、《大树参天》等。更多的是直接改编于古典名著和通俗小说的作品,如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祝福》改编的《祝福》,取材罗广斌、杨益言长篇小说《红岩》而成的《朝霞满天》,根据王愿坚短篇小说《党费》改编的《红色记忆》,根据孔尚任同名剧本改编《桃花扇》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首次并以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形式改编与呈现,很大程度上将黄梅戏的美学基调与原著的精神做到比较好的对位和契合,所以也正是这一类作品获得了黄梅戏电视剧最稳定和最广泛的观众群体。根据柔石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二月》、根据张恨水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啼笑因缘》、根据石楠长篇小说《画魂——潘张玉良》改编而成的《潘张玉良》、以及根据巴金先生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春》、《秋》、《家》都是这一类堪称黄梅戏电视剧精品的荧屏作品。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根据王实甫同名剧本改编的五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王冠亚与赵化南编剧,胡连翠导演,马兰、马广儒、汪静等出演。这部安徽电视台1987年出品的电视剧作品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戏曲片创新奖,而之所以获得“创新奖”正是在于这部戏表现出的传统戏曲与大众传媒互相适应而表现出的创新性,这部剧作在“写实”与“写意”关系的处理、程式化表演的使用、布景改革、音乐使用等方面都走出传统黄梅戏舞台剧甚远,但是以胡连翠为代表的电视媒体从业者以这部电视剧为支点对黄梅戏电视剧作品的开掘也因此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
纵观三十年来黄梅戏电视剧作品,承认和不承认它的的观众群体都会发现:黄梅戏电视剧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于黄梅戏舞台剧的独立艺术形式。这种应传媒时代的时运而生成的全新艺术样式,以其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把握和对大众传媒的准确切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更是因此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