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导基本素养之观察与感受
观察时必须感受,观察生活如果只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这种人干不了编导,因为他冷漠麻木没有感情,而编导应该是感情很丰富的人。你观察对象的表现应该很自然地反映在你的情感反应上。比如老师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在听课的同时也会观察老师,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好,讲得即生动又有趣,学生们肯定会喜欢、会兴奋;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好是好,但光照着讲义念,时间长了,学生们会感到疲惫想睡觉;如果老师东拉西扯没个中心内容,甚至自吹自擂卖弄学问,学生们会情绪厌烦非常反感。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后的不同感受反应。同样,老师讲课时乃至课前课后,也会观察学生们,学生们是否用心听课、踊跃发言、作业认真、独具特色。如果迟到、早退、旷课,不用心听课还老睡觉,作业马虎,甚至在网上下载应付交差,老师也会很反感。这便是观察与感受的关系,也是我们作为编导应抱有的态度。
过去领导一再强调要求编导必须老老实实、全心全意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所谓深入生活就是要跟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军营则是同出操、同行军等);体验生活就是要和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和他们交心、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思想感情态度立场工农兵化,也就是说,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了解熟悉他们,只有如此才能写好他它们。虽说现在看来,这些强求有些“左”的味道,但我作为国家剧院的编剧,却因此可以面向全国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了(而且旅差费用全都公家报销),这对我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很有帮助,同时也的确了解熟悉了许多生活与人物,对我的剧本创作帮助很大。计划经济时代的强求的确能让你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去观察生活。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没了强求,也没了公家报销的旅差费用(除非是官方策划运作的创作),因此就全都靠你们自己非常自觉地去观察生活了。好在你们赶上了我国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了,既有不同的社会层面又有多元文化的思想潮流,人物也不像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只有好人、坏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革命战士、阶级敌人的那种极端两极化、简单化、脸谱化,而是多面的、立体的、复杂的、边缘的、真实的、人性化的人物了。事件也不像那个时代一有个事故就准是阶级敌人幕后破坏,别有用心的人有阴谋、有组织地策划,帝修反从国外的颠覆活动,而是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灾难事件、贪腐事件、流氓事件、黑社会事件、诈骗事件、欠薪事件等,面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你们又能自觉地留心观察的话,肯定会大有收获。
能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生活了,那么该如何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观察人微、注重细节、捕捉特征。比如说我们观察人,自然是先从捕捉他们外在的形象气质、音容笑貌、举止作派、讲话特点开始。再如何深入捕捉他们的内在变化呢?就说笑吧,从形态上说有大笑、微笑、含笑、喷笑、爆笑;从内容上说有冷笑、嘲笑、阴笑、狂笑、欢笑、陪笑,反正是真笑、假笑、不真不假的笑。如果你观察入微的话,就能从别人笑的形态到内容,到探索其内心,直至达到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都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这话绝对没错。坦率地说,当今眼神干净而单纯的人并不多,我们一位专招表演系考生的老师,一旦发现单纯而干净的眼睛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有单纯而干净的眼睛,他们的心灵也会是干净的,他们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强、好培养,白纸上可以画上又新、又美的画,可以展现真善美。当然,现实生活中人的眼神是多种多样的,诚实的、坦然的、兴奋的、欢乐的、无奈的、疑问的、困惑的、诧异的、求助的、痛苦的、绝望的、阴险的、拷问的、期待的、傲慢的、无礼的、祈福的、向往的、热情的、鼓励的、崇敬的、冷漠的、鄙视的、迷茫的、色迷迷的以及眼睛后面还有眼睛的,眼神和目光够我们观察一辈子的了。从一个人的目光与眼神既可以看到他的修养,也可以透视出他的内心世界。比如当年的周恩来总理与人握手时总是目光亲切地望着对方的脸庞,这是待人平等对人尊重的修养,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或公司老板与人握手,常常是不苟言笑地、施舍般地斜伸出手,与自己的身体成30度角和对方握一握或者仅仅是拉一拉手,眼睛却根本就不看对方,哪像周总理与人握手时总是那般的有力,仿佛是见到亲人或战友般高兴,对外国友人则是一种热情欢迎的态度。这两种细节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充满人性化的修养与权力使人异化后的傲慢。至于捕捉特征,一般是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处世态度、情趣爱好、衣着打扮、饮食习惯等方面入手,这方面的例子那就多得举不胜举了。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其余的你们就举一反三自己联想吧。比如说衣着打扮,这是你们年轻人最感兴趣的了,你们的共同特点是赶时髦、追时尚、慕名牌,很少考虑要结合自己形象气质去选择什么样的款式和颜色才适合自己。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很是流行了一阵子喇叭裤,当年我看广东人、香港人、日本人也跟风,大穿特穿,殊不知他们人矮腿短,喇叭裤一穿就把人压得或者说衬得更矮了,不像人家西方人身材高大,腿部修长,喇叭裤穿起来显得十分飘逸潇洒。假如有人在跟风的潮流中不为所动,偏偏逆反地按自己的形象气质和审美趣味选择衣着,那我们就会观察与捕捉住特征了。#p#分页标题#e#
观察人,不只是观察某个单独个人,更主要得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嘛。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美好的天伦之乐、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精诚合作,也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忘恩负义、互相拆台、争权夺利、得志变脸。那么你在观察中就得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思考了,还是那句话,你得感受。记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名演员王志文的时候,说他很会演戏,是演技派演员,他听了很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他说演员最重要的是“感受”,戏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感受”出你的人物,在演出或拍摄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对我们编导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假如你对某种题材、某个人物“感受”不到动情与激动,你有再高明的创作技巧也出不了好作品,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作者不动情作品也不会感人。
现实生活中天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进行,上班上课、回家做饭、穿衣打扮、洗澡睡觉、读书看报、上街购物、观摩演出、收看电视、电脑上网、外出旅游、婚庆嫁娶、迎来送往、各种聚会、大小会议、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很平常平淡,是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必太过留意,观察不观察都可以。然而生活中发生大小事件了,事件往往是包含矛盾冲突的,是会有戏剧性的,连普通百姓都会说“嘿嘿,这里有戏”!那我们作为编导的就更要有一种好奇心去观察、去探讨、去调查、去了解。调查本身就是观察与了解,调查的时候务必要兼听、多听,在多听的观察中就会避免片面性,就会发现和找到事件的真相与本质。由于职业养成的习惯,我在当上剧院领导的时候,绝不只听一面之词,你来找我反映情况或告状,我肯定要再找被牵涉的人当面了解一番,然后经过判断说出我的看法,所以剧院的群众都认为我这人实事求是。只要你实事求是,那么你对事件中矛盾冲突的双方或诸方的立场态度、行为动作都会有正确的认识,于是在作品创作中处理矛盾冲突也会符合逻辑,合情合理。除了观察人与事,观察环境也是必须的。环境有外部的自然景观,也有室内的各种布置陈设。人就是生活和工作在外景和内景的环境之中,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兴趣爱好都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都会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人的心情可能与自然景观和谐,也可以逆反。比如某个人求爱被对方接受了,他兴高采烈激动万分地回家,路上又正好春天来临、绿回大地、鲜花盛开、生机盎然。他蹦跳、他唱歌、他采花都与自然景观很和谐。如果相反呢,他是从医院知道亲人得了绝症,那么回家路上的美好春色在他眼里都会黯然失色,不屑一顾,甚至还会哭着用手狠抓绿树叶,用脚猛踩鲜花,这便是和谐与逆反的情景交融。同样,你们到别人的家里或办公室,通过留意观察室内的陈设布置,你们就该判断或猜测他们的职业、性别、年龄、爱好、知识修养。对于编导来说,观察好环境就可以调动外景与内景来为塑造人物服务。
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我们的记忆能力。往往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那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你印象深刻,很容易记住,这种原生态的记忆一辈子都忘不了。我想你们大家都会有这种体会,当然,你们年纪还轻,生活阅历还浅,难忘的人和事还不多。不像我这个六十几岁的人,好多童年、少年、中学时代、大学时代乃至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几十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还真不少,在我自己的创作中还常常调动这些记忆呢。但是,俗话说得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们除了用脑记还必须用笔记本记,要有意识的记,强迫自己记。当年,我在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书的时候,写作课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人都备着一个“札记本”,随身带着,在生活中遇上感到独特的、有趣的人与事,有特色的景观,乃至即便仅仅一句与众不同的话,都及时地记到“札记本”里。后来向理论研究专业发展的同学就记古今中外理论家的经典言论了,我们这些向创作方向发展的同学多数还是一直坚持这种形象性的观察记录。就像美术设计师们观察生活往往拿着照相机拍照,要么就画速写和素描,积累一大堆资料就是为了留住记忆帮助创作。“札记本”也起着同样的作用,每当我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除了仔细阅读和思考采访来的素材,总要翻阅一下这些观察记录,说不定某个人物或某一句话,就会蹦到我眼前,引起我的惊喜,于是改头换面地将其纳入我的创作。#p#分页标题#e#
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形象思维的潜质,那么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就能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因为观察的人也好、事也好、环境也好,都是具象的I,我们的感受能力也是在情感的轨道上运行的,一旦形成一种习惯以后,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肯定会越来越活跃。
现在,我要给你们布置一个作业,即是《内景描写》,三四百字就行。通过室内描写,家庭的客厅、卧室、书房、阳台,或者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教室都行,要求通过你们的内景布置、陈设(不能出现人物)能让我想象出生活或作在内景里的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