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吁天录》是中国人表演的最早的话剧,首演于1907年,在20世纪初出现的这种演剧样式以及“新剧”活动,比“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早出10多年。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文化问题上论战迭起:学校科举之争,中学西学之争,旧学新学之争,以及文言白话之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争……环环相扣,愈演愈烈。“戏剧界革命”,也是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下,中国知识界谋求变法、改良社会的一个方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指出:“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可以想见当时“戏剧界革命”的重要意义。所谓“戏剧界革命”,主要是改革传统戏曲艺术,使之能演出“时事”新戏乃至能抨击“时政”。但对于一种已然成熟的演剧形态,传统戏曲形态的改良显然跟不上功能的改变;并且,传统戏曲艺术的高职业化水准,成为许多欲借演剧形态表达新思潮、行使新功能者难以逾越的门槛。于是,无唱工、无做工、穿时装、化时妆的西方演剧形态被加以仿效和应用。实际上,在《黑奴吁天录》问世之前,许多学校的学生已陆续开始了“新剧”的演出活动。这种演出活动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属于“戏剧界革命”的一部分,但他们对自己进行的“新文化活动”有十分清醒、自觉的意识。他们所演出的新剧也的确称得上“革命新演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