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的收视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过程的完整需要观众的热情参与。从广义上来说,谈话节目的嘉宾指的是所有被邀请到节目现场参与谈话的人,包括了现场观众;而狭义的“嘉宾”则仅指坐在主景区与主持人共同构成谈话主体的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是谈话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他们的选择也是决定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现场观众首先要有热情,对谈话者的发言能有明显反应;其次有的节目也要求所邀的现场观众对某一话题比较感兴趣、有自己的见解和表达的欲望。受媒体性质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陆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和现场观众有以下特点:
1. 嘉宾大多为名人
西方电视节目往往将新闻视点“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在做人物访谈时更看重嘉宾的知名度和传奇性。如美国广播公司的《政治不正确》,它每晚从不同职业中物色四位普通观众代表,由主持人挑起当天最热门的话题争论,让他们发表对各类事件的看法;奥普拉·温弗瑞在节目里对那些对种族和性别问题有兴趣的嘉宾更感兴趣。
大陆谈话节目中嘉宾在大比例上往往是以专家和名人为主。如《对话》栏目选取的都是“世界级嘉宾”,《实话实说》几乎每次都会请相关话题领域内的专家,即便是做“小人物”的《往事》也往往拥有不平凡的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2. 嘉宾现场表现“有分寸”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意愿的表达及个人发言的权利,主张通过激烈的对抗和冲突,释放个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实现社会自我平衡。因此,美国谈话节目的现场观众发言极为踊跃,他们大胆陈述不同见解,在谈话现场常常能看到观众与嘉宾激烈争辩的场面,也不乏大吵大嚷乃至大打出手的情景。比如在《里韦拉讨论》的一期节目中,观众与嘉宾在种族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一人向对方扔了一把椅子。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为追求人际和谐而尽量避免公开的冲突。而且有诸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祸从口出”等格言的流传于世,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一般谨言慎行、温文尔雅,现场观众表现出的参与性较弱,与台上嘉宾、主持人间互动不足,谈话现场也较为“平和”,缺乏争辩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