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积累材料,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关于积累材料特别需要给学生强调的是教科书是我们写作素材的宝藏。因为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是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感动我们的还有一位母亲,那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母亲。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记录得十分详细。母亲太普通了,她的名字我们不知道,她的业绩我们也不甚清楚,但他在史铁生的心中却十分伟大。当史铁生坐着轮椅来到地坛,母亲把他放下就回家拾掇家务。但母亲会时不时回来看一下儿子,遥远的张望着。如果看到儿子无事,她就会欣然地离去;如果史铁生故意藏起来,母亲就惊慌了,脸上就充满着惊诧,惊恐的眼睛搜寻着地坛的每一个角落。史铁生说:“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啊,母亲,你的心中的痛,与几人诉说?你只有默默地藏在心底啊。自从你的儿子瘫痪了,你的脸上就挂满了愁苦,你笑过吗?你自此没有了笑容。
这是学生写华盛顿的片段:
晨风吹拂起弗农山庄的又一位老人的发丝。他是华盛顿。他在总统位上任职两年,毅然卸职,让位于亚当斯。他的孙女写的《回忆录》中说“祖父,回到贝弗农山庄,为再一次成为农民华盛顿而高兴。”他曾积极地入世,为独立美国而战。密西西比河的清风记住了他,西部的牛仔和石油大亨记住了他,纽约的繁华与今日唐人街的移民记住了他。出世——他又从总统位上走了下来,走到了平民中间。因为参与了,付出了,但总统之位不能永远地自己独霸,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他曾经选择积极地入世,又主动卸位,勇敢的选择了出世,真乃大政治家。
②网络世界也是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
《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等媒体,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笔者认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型作文,也是扩展语文学习渠道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所以,本人利用自己的一堂语文课组织了一个活动。“这节语文课的任务就是上网查找文天祥的相关资料。”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学生已大呼小叫着冲向机房了。这其实是我精心安排的一堂有关搜集写作素材的专题讲座的准备课,同时也是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学常识准备课。在网络世界中,孩子们很珍惜着我给的这个自由世界,关注着文天祥的点滴信息,一篇篇有关文天祥的介绍吸引着他们的注意,一段段精彩有关文天祥的文章开阔着他们的视野。课后,无需我多言文天祥这个人物形象几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有关文天祥人物及事迹的文章也让他们懂得了相同材料的不同角度的运用会让材料活起来。
③通过变换角度拓展素材同样是引用到苏轼生平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了不同的风景。如:
材料一:忘记和铭记(全国丙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材料二:说“安”(北京卷)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p#分页标题#e#
材料三:留给明天(天津卷)
一直卷在新旧两党争权夺势的政治漩涡之中,苏子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明天的命运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当我们循着“杭州-黄州-琼州”这条贬谪苦旅去寻觅先生精神家园的时候,我们找到的不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悔恨与惶惑,而是“苏堤春晓”的胜景,是“安乐医院”的温馨,是“千骑卷平冈”的豪迈,是“吾与子共适”的安然。把对明天的忧虑留给明天,不就意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今天的生活之中,用坦然无畏的心灵、认真负责的态度、果断有力的行动去拥抱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吗?
材料四:纪念(广东卷)
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曾经说过:“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定会受到天然的淘汰”以肯定白堤、苏堤对西湖的重要意义。可以假想,没有这两道大堤,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美景也许只能永远的留在古画卷中了。
苏轼,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那些奇绝的诗文,更有这一道至今实实在在横亘在西湖上的长堤。较之屈原、李白、杜甫,同是伟大诗人的苏轼在民间有着更多的亲和力。他的诗文脍炙人口,他的轶事广为流传,以至于一道“东坡肘子”的名菜,黄州、杭州、海南都争说自己才是正宗。
走在苏堤的烟柳中,踏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高贵的人格、实在的成就、爱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