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中无声的河流
——浅评《无声的河流》中的音乐成分
《无声的河流》讲述的是实习老师文治与一班聋哑学生之间的有关理想、自信、拼搏与真情的故事。影片在一些人物不应当听到声音的场景中,并没有运用静音的手法,而是人为的加入了一些背景音乐,也通过这些背景音乐来营造出某种氛围,或是预示效果。可以说本片是运用了有声的方式来完满了这个关于聋哑人的心灵交流的“无声的河流”。
用背景音乐营造气氛或作某类暗示是很多影片运用过的,在这部特殊影片中,少了电影人物的“听觉”,那么运用其他声音服务于本片更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影片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声音,只有单调的心跳声,但这心跳声很容易给人紧张、压抑的感觉,因为这种声音虽然单调却有力,也最接近生命。这里的心跳声,不仅营造了紧张严肃的气氛,也预示了文治身上将发生的不幸。在文治去医院检查到自己声带上的息肉越长越大时,也同样运用了心跳声,这其中的气氛可以说与开头交相呼应。同样用来营造气氛的声音还有张彻(一个一心想当警察的聋哑男孩)抓小偷时的敲击声,让人联想到了斗争——正邪之斗;班上传看音乐盒时优美的叮当旋律,透露出聋哑学生近距离接触“音乐”时欢快、好奇、感受圣洁的内心感触;聋哑学生买了一把新吉他送给文治后,文治在雨中站立时的琵琶声,忧郁而不失优美,似乎在说明,虽然文治和聋哑学生的理想实现困难重重,但还有令人愉悦的事情,比如,师生间无私的爱与关怀,这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还有在聋哑人“倾听”时,人为的加入了一些声音,也帮助电影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影片多次拍摄了薛天南(一个有绘画天才的女孩)观察竹林“倾听”雨打荷叶上、竹林中的声音,她是不应该听到这些声音的,但若将声音全隐去,不免有些枯燥,而且仅仅靠一个女孩的神态,不足以表现影片的内在情感,于是便压低、甚至干脆隐去景物原有的声音,加入了一些不真实的却能体现情绪的声音,正如薛天南“倾听”雨声时,原本雨的声音时隐时现,取而代之的是欢快、轻巧的“叮咚”声,这无疑美化了这片景色在薛天南心中关于声音的印象,她始终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但这并不代表她心中就没有声音,正是客观上的“无”赋予了她无尽的“有”,为她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而背景音乐中没有明确旋律的叮咚声,更是向人展现了薛天南内心丰富的“声音世界”。
电影中文治领聋哑少女们参加舞蹈比赛和学生为文治录制个人音乐电视,两个以“音乐”为主角的情节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参加舞蹈比赛是对聋哑少女们的一次大考验,这代表了她们自信、人格独立上的一大进步,是第一次与正常人站在同一位置上,这一跨越用语言、用情节都无法完整的表述,但影片只用了一场舞蹈表演,便把这一切都展现得圆圆满满。这场表演中,文治的表现也代表了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他用自己的歌作了伴奏曲,自弹自唱,并且根据情况的突变临时添加歌词。总体上说,这场表演是文治和聋哑学生共同进步、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由于学生表现突出,电视台捐赠了设备,要办一个学校的电视台,这就给文治创造了展现的机会,薛天南等同学热心也就促成了这个“音乐电视”的录制,这一过程中,展现了聋哑学生光明、坚强、独立的一面。他们虽然不能听、说,但对音乐、对景色却有最本质、贴切的理解,这使得文治的歌有了交流的场所——一群用心“听”世界的学生们就是文治歌的舞台。
“无声的河流”,学生们的世界是无声的,师生之间的深切情谊也是无声的,可河流中孕育了无穷的生命。无声,可是灵动。有对目的地不渝的向往和奋进,有对岩石平静而有力的冲击,也有对周边事物细细的滋润……文治与聋哑学生的各自内心和相互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就像影片结束时展现的那样:文治离校三个月后,薛天南在街上看到了文治的专辑,便拿来试听,一开始是文治在校时拍MTV的那首歌,只响了前奏,便无声了,只剩下回忆的画面。的确,薛是听不见的,但她的心可以感受到那份真挚而难以忘怀的师生情——声音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够了,过去种种纯真的感情足以冲击人心。看了专辑的名字——无声的河流,就知道与聋哑学生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文治得到了最丰富的情感财富,也让观众了解了聋哑人的生活和他们耀眼的一面。无声中“有声”的运用帮助观众真正理解了本片的内涵,也为“无声”的主题作了铺垫。#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