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师说过,学电影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两个:一个是拍电影,要自己去实践;一个是看电影,要看很多。这两个方法如果能够同时进行,你就能学到这门手艺。其实根本的就是在看和实践中逐渐掌握到一种专业的眼光、专业的制作技能,就是学会从电影的眼光去看,从专业编导的角度去看。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导人员,学习这种专业的眼光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学生一旦进入电影学院学习这个专业,老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专业人才。作为学生就不能满足于一般地拍摄,或者能拍得过得去就可以了,那还是一个半业余的状态。不光是制作专业的学生,史论专业的也要具有这种专业的眼光。学生要多多参与制作实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理解电影也有很大好处。其实这也是电影学院的优势所在。
教学上实践和理论讲述的比例安排,我认为应该是实践,而且应该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实践。电影的不同专业其实都是实践专业,电影学院应该是一个专科学校。全世界的大学可以分两类,综合性大学培训基础科学的综合人才,另一类是专科学校。影视学院是专科的学校,而且是以故事片为主的学校。学生在未来要能够成活率高、成就大,在专业技能上就要训练得很实在,除了技术以外,还要对影视市场和它的流程非常熟悉,而且知道它的窍门在哪里,知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去解决。
艺术教育有自己的教学规律,不能用一般高校的行政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在艺术教育里面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区别,在提高的范围中,培养艺术的高水平人才是重点。如果有各种框框限制着,这种培养就难以实现。就国外来说,他们招生的人数非常少,对报考的学生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只挑有才华的,很多学生都是30岁以上的,已经学过别的专业,包括像学过哲学、文学,而且是有生活经验的。所以学生本身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叙事的水平和能力就强。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差,这就是选材的质量问题。
在北京电影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机会参与创作实践,并能够与国际上的影视院校进行最广泛的交流。学生的短片作业,没有商业和社会功利的要求与压力,又有老师指导着,很适于学生自由发挥与自由表现。这种艺术创作的条件空前绝后,你这辈子可能再也遇不上找不到了。如果学生做得不错,就会增强他对自己艺术才华的信心,为其今后成才打下基础。
从2001年起,我提议并主持举办了“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第一届有15个国家的作品参加;第二届规模就大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品展映。那一次对我们老师和学生的震动很大,看到我们同其他国家影视专业学生作品的差距。影展促使我们开始加强学生的作业实践教学,发展到第八届(2015年),已经有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以色列、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捷克、阿根廷、智利、韩国、埃及和中国香港、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吉林等各省、市、自治区的影视院校700余部学生影片来参赛,其中国际学生影片近400部,国内及港台学生作品300余部。影展能给大家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学习的机会。
电影学院还非常重视有组织、成规模的“毕业作业展映”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最好的教学环节。这是一个学生在校学习4年的总结和油汇报;对下三届的在校学生也很有意义,看一看学长们达到的水平,是个很好的激励;还有业界未来的用人单位来参加,他们会形象地看到哪些作品好,哪些毕业生有潜力。学院现在是每年6月举办毕业作业汇报展映,11月举办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并且持续稳定地举办下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不一定只是在课堂上,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以操作、动手能力为主的艺术专业院校。我经常讲,一个电影、电视作品不见观众就没有真正成活,只有见完观众,他的创作过程才完全。观众笑了、哭了、烦了、离场了,都是对学生的一次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