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岭》剧照,半个世纪的记忆。艺术园地百花齐放,影视文艺创作欣欣向荣。电影引发观影热潮,哈尔滨马戏团也由此名扬国内。说起影视明星,和哈尔滨沾亲带故的腕儿还真不少。
电影最早来到中国是18世纪末的事儿,1896年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是为我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18年后的1914年,地处北国边陲的哈尔滨人首次得见这个新奇的“洋玩意儿”。
是年2月,俄国人察里果夫来到省城哈尔滨,租借永安里共和茶园放映手摇无声纪录影片,内容多为动植物介绍、山川风光、战争纪实和滑稽戏等等,2个月的映期让卜奎百姓大开眼界。
哈尔滨市的第一座电影院建于1930年。哈尔滨电影志记载,“电影院映演场位于龙沙公园内,房间1处,辟有5尺宽便门2道,机房用铁皮建成,内置放映机等设备和光线配置。”
老辈的影迷至今仍对1954年上映的影片《吹风吹到诺敏河》津津乐道。这部反映土地改革后农村生活的黑白电影和哈尔滨渊源深厚。电影改编自安波和海默的同名话剧,而安波则和1946年牺牲在哈尔滨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华共同创作了著名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组当年在哈尔滨讷河县取景拍摄数月,著名导演凌子风和东北人民剧院的“名角”毕兴、江莉、赵尚英等和村民们朝夕相处,体验生活,留下一段影坛佳话。
《龙头岭》剧照。 记 忆
哈尔滨的电影梦想开始于1958年。是年12月,哈尔滨市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厂址位于新生路北侧(今已拆除)。制片厂边筹建边拍片,土法上马拍摄放映了《哈尔滨市新闻简报第一号》,内容反映全市人民大炼钢铁活动的“神山采矿”、“熔烧矿石”、“运输”、“炼钢”、“炼铁和炼焦”,以及哈尔滨机床厂制造大批机床支援全国的实况。随后的《简报第二号》则展现“全国速滑比赛”、“全国冰球比赛”、“开展群众性冰上运动”等内容,后因缺资金、设备、人员,于1959年9月停办。
在哈尔滨的电影发展史上,《马戏团的新节目》不容忘记。1960年,该片在全国上映,引发观影热潮,哈尔滨马戏团也由此名扬国内。进入8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丰富多彩的电视荧屏逐步取代了电影银幕,成为新娱乐时代的霸主。1994年,作为首批“触电”的龙江作家之一,时任哈尔滨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主任的齐振铎创作并组织拍摄了20集电视连续剧《老城》,影视名星姜鸿波在剧中饰演第二号女主角,该角色也成为这位鹤城女孩的荧屏“首秀”。
说起影视明星,和哈尔滨“沾亲带故”的“腕儿”还真不少。1926年9月26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梁音出生在齐市。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齐市文工团,开始其辉煌的演艺生涯。艺术之路薪火相传,胡亚捷、陈剑飞、吴若甫、姜鸿波、任泉等鹤城籍演员相继崛起,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影视人物形象,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记忆经典。
勃 兴
时代引领艺术,艺术诠释时代。进入新世纪,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艺术园地百花齐放,影视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坚持“三贴近”、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献给群众的文艺方针。市委宣传部从提升黑土文化特色品位入手,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方面为艺术家搭建了发挥创作潜能的平台,鹤城文艺创作得以厚积薄发,佳作频出。
在我市影视文艺发展史上,200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由我市著名夫妻作家陈玉谦、曲晓平夫妇创作的反映农村改革发展的24集电视连续剧《插树岭》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吹响了鹤城影视文艺勃兴的号角。电视剧先后获得第26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和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
此后不久,又一部由齐市作家、专业编剧张明媛创作,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和哈尔滨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数字电影《黑金子》圆满录制完成,该剧充分展示了当代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状态和奋斗目标,被定为广电总局2006年重点(A级)影片,荣获第六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二等奖。
同年,由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以甘南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真实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大荒野》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拍摄在我市关机。导演金意勋为中国第六代海归派的先锐,著名演员李洪涛和名模周伟童出演男女主人公。影片展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学生就业和科技兴农等农村发展变革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是一部主旋律力作。
2006年教师节前夕,以哈尔滨市铁锋区“孤岛女教师”曲凤琴20年坚守岗位事迹为原型的电影《考试》在我市公映。电影最终入围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同时获得2007年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教育题材特别奖。”
2007年,哈尔滨市禁毒办与哈尔滨市电视台、齐市樊氏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摄制的上下集禁毒题材电视剧《飘逝的年华》,在全国优秀禁毒宣传教育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视频类三等奖。
2015年5月至10月,我市著名夫妻作家陈玉谦、曲晓平夫妇创作的《岭》剧三部曲的第二部、电视连续剧《龙头岭》在哈尔滨拍竣关机,预计在2016年央视黄金档播出。继电影《大荒野》之后,《龙》剧再次把甘南县兴十四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现荧屏。剧组阵容强劲,长春电影制片厂名导宋江波,演技派明星张秋歌和著名演员车永莉、柏青、李琳、刘永生、曹力、二人转演员关小平悉数加盟。据悉,作家第三部《丹凤岭》长篇初稿的创作已经完成,电视剧的改编工作正在计划之中。
2016年初,《神鹤》的创作和拍摄成为哈尔滨市艺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是为我市鹤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影片根据原创故事《红顶鸟》改编,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利锋与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崔富强编剧,天津电影制片厂影视开发中心主任王建为执导,著名演员张兆北、方慧、杨烁、三浦研一(日本)、涩谷天马(日本)、谢孟伟和刘天佐出演。
作为2016年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献礼片,《神鹤》突破了同题材惯用的传统模式,以寻鹤为媒,抗战为背景,环保为载体,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交流为核心,在尊重历史事实、揭示侵略罪恶、再现战争造成巨大灾难的前提下,以保护濒危鸟类和自然环境为索引,赞颂了中日两国人民向善嫉恶的品质和渴求和平进步的强烈愿望。
2016年3月2日,由北京小鹤翱翔影视公司出品的电影《花儿并蒂开》在鹤城隆重首映。这部影片剧本原创者、总导演、制片人、主要演员均为鹤城人。
2016年5月7日,数字电影《铁血江桥》摄制组从外景地移师“江桥抗战”历史发生地哈尔滨,完成“江桥阻击战”中多场激烈战斗场面的拍摄任务后,影片进入剪辑制作阶段,预计10月左右与全国观众见面。
《铁血江桥》由中央电视台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和哈尔滨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为再现“江桥抗战”,电影一改过去战争题材影片的叙事方式,着重对人物角色的深度挖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群在生与死考验下的中国军人的内心世界。和《神鹤》一样,《铁血江桥》也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2016年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献礼影片。
已经创作完成的精品硕果累累,正在创作中的佳作枝繁叶茂,其中包括:电视连续剧《胭脂沟》,剧本展现的是一部兴安岭的生态史和创业史;电影剧本《中国的中》,由邱利锋、汪子臣创作,再现哈尔滨火车站老楼的历史传奇;由邱利锋、傅瑶创作的故事片《风刮卜奎》传说版,作家张明媛用镜头语言呈现出东北三大民间传说“狗咬奉天”、“火烧船厂”和“风刮卜奎”的历史风貌;此外,还有我市作家赵欣郁和关恒武撰写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岗九短枪队》和《两半儿屯》。目前,根据我市作家崔富强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血战嫩江桥》的拍摄意向已经敲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将为电视剧题写片名,全国政协常委马志伟先生(马占山将军之子)获邀出任电视剧总顾问。
7月7日,我市文化产业又一重镇——哈尔滨市神鹤影视文学创作中心挂牌成立。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引领文学工作者们围绕极富鹤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鹤文化、抗战文化、生态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题材,开展“攻坚式”创作。
随着陈玉谦、曲晓平、张明媛、邱利锋、崔富强、汪子臣等19名鹤城实力作家驻会加盟,哈尔滨影视文艺创作的又一个金秋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