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峰,重庆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电影发行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自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影市场营销。同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担任影视制片管理专业教师。
在国内外发表了近十万字的专业论文。担任《影视制片管理学》编委。2005年出版专著《电影市场学》、2006年出版合著《制片管理》。参与、主持近十部国产电影及数百集电视剧的市场推广及销售工作。
讲授课程主要为制片管理、制片管理案例研究、管理学、文艺法规等。
考场模拟题演练
我们详细地给大家讲过参加制片管理专业是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在本节中我们模拟一些题目给大家参考和练习,相信这样的环节对大家的考试有更为直接的帮助。
在阅读模拟题目之前,要给大家说明一些事情。
任何一所院校制片管理专业的考试模拟题目不都可能在不同的年份重复使用,偶尔会有一些重复,比例也非常少。而且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也只会参加一次专业考试。所以题目本身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需要知道题目的基本形态和考察考生的基本思路。
和其他考试不一样,制片管理专业的考试“背”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千万相信我这句话——哪怕是你采访到所有曾经的考生,把所有接触过的题目都罗列下来,把答案整理好并且背诵下来,也没有任何意义。在成千上万的题目面前,恐怕没有谁会知道自己究竟西药面对哪个几个问题。单就具体某一个问题,你也不知道考官的考察角度。在你表达过程中,考官会不断捕捉到新的信息,考官会让你的谈话更加深入。考官可能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专家,但是若干个考官来考察你一个人,在知识结构上你一定是处于劣势的。
总之,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是告诉你考试的时候会考什么,而是告诉你考试的题目大概什么样——通过这样的一些题目和对题目的分类也让你大体上了解制片管理专业考试的基本思路。
在下面的文字中对题目的分类知识一个基本的划分,在考试的时候是不会这么明确划分的,而且也不是每一个题目或者话题都可以明确分类,有的题目很综合,需要考察你不同方面的素养。同样,就一个题目,考官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来考察你。总之,千万不可片面理解下面你要看到的文字。
1社会常识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考官面前的应该是一个年轻的社会成员,而不仅是一个家庭成员。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基础的认识。只读圣贤书的人是不适合制片管理专业的。考官选择的这一类题目或话题也不会很难,并不要求考生是一个社会学专家,只是一些基础的认识就可以了。
模拟1;你知道你家用的水和电分别是多少钱一吨和一度电吗?
大概很多考生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题目,联系到前面我们在不同章节里为大家做的解释,现在的你能揣测出这个题目的考察目的吗?你千万不要以为考官真的是在考察你是知道水和电的价格,考官想知道的是你是不是一个对身边事物关心的人——应该说,自己家里的这些情况应该是最为基本的身边事物,实在是没有理由不知道。甚至考官还会有一个考虑,家的孩子对家里的这些事情基本上清楚的话,这个家庭估计也是一个很美满的家庭——当然,如果想确定,考官会通过别的话题来了解。
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告诉你应该怎么回答——你要知道,我指的所谓答案绝对不是水和电的价格——这根本就不是考试的目的。
我来模拟一下考生的回答,然后逐步地给你分析分析考官的心理变化。
考官;你知道你家用的水和电分别是多少钱一吨和一度吗?
考生甲;大概知道吧。
(既然大概知道,又不往下说,考官得到的信息就是这个考生比较紧张,或者是这个考生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或者是这个考生平时做事情也是一个喜欢被 安排,可能不是很主动——考官会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时候考官就会非常相信自己此时所作的判断,谈话会继续下去。)#p#分页标题#e#
考官;那你说说是多少吧?
(一般来说,考官是很不喜欢自己问出这种话的,考官一般都会希望考生能够主动一些。比较主动的考生会相对容易给考官留下好一些的印象,或者是考官潜 意识里更愿意和主动一些的考生交流——和考官交流就是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哦!)
考生甲;水大概是十几块钱一吨,电大概也是七八块钱一度。
(至于水和电究竟是多少钱一个单位,我想不用在这里告诉大家。我来分析一下考官这个时候的心理吧。考生在不懂装懂,硬撑,不够坦率;不仅不知道水和电的单位价格,而且猜都猜得很离谱,看来对身边的事情,最起码在家里应该不会是细心之人;..........考官这个时候的心理活动会很复杂,考官会根据自己的心理反应和考生继续的交流下去。)
考官;那你家里用水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呢?
(有很多考生在听到这样的话之后都会以为因为自己刚才说的正确的,事实上考官已经在退而求其次了。当然,考官还会有另外一个考虑,就是看看你的心理素质,一个自己并不是很肯定的事情,如果你能坚持把它说下来,先不考虑诚恳与否的问题,最起码。心理素质算是很好。)
考生甲;这个我不太清楚。
(考生也很担心自己再往下说自己心里太过没底,所以还是提前撤退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这个话题到这里结束的,也可以说是很失败的,因为你没有给考官任何有效的信息,这一段谈话对于鼓励考官认可你这一点上没有什么积极意义。考官也很有可能就此打住,和你说下面一个话题。但是我们假设考官会继续这个关于水和电的问题。)
考官;那你知道水费和电费是由什么部门在收取吗?
(考官正在把这个问题放得更为简单一些,他是想看看这个考生对于生活常识究竟缺乏到什么程度。)
考生甲;是政府吧。
(交流至此,一般来说,考官就会更换一个话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考官已经可以确认这个考生基本知识常识非常缺乏。)
一个缺乏生活中简单常识的人,可能会再做事方法和考虑问题的思路上表现出一些局限,这也是类似这样题目的意义。
模拟2;简单地分析一下那些愿意花很多赞助费送孩子去重点中学的父母们的心理。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父母送孩子去上重点中学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考生一所理想的大学。这是最为简单的认识,不同的考生在回答这个题目的时候,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马上就可以分出高下来。
给大家模拟两个回答,看看这两个回答可以反映出考生基本素养方面的什么差别。
考生甲;父母做事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有很多父母愿意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去上学。父母这样做其实非常容易理解,他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
将来高考的时候能够顺利地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这样的话孩子在今后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最起码也是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父母这样做还会有很多更为复杂的想法,那就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多有的人或者大多数人都认为上大学是一个最好的出路,一个人想再社会当中获得自己基本身份的认可,在这个社会当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大家都认为必须通过上大学这种方式来完成和实现。也是在这样的时候认识驱使之下,很多父母都会花很多很多钱送孩子去重点中学上学,这种经济负担甚至对很多父母来说不堪重负,但是他们也愿意这样去做,他们就是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将来的社会当中没有位置,没有价值。
另外,我也觉得很多父母都这样去做也反映了我们中学阶段教育的一些问题,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的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应该在中学阶段就通过划分学校的好坏而把不同的孩子划分成为不同的类别,我们不应该动用各种社会力量让每一所中学都变成最好的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最好的中学教育,这不仅对孩子是一件好事,对于整个社会在将来的发展也会大有好处的。如果这的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中学都变成最好的中学的话,我想父母也不会在选择连锁中学上花那么多心思,花那么多钱,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里面自由地去竞争,只要你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位置。#p#分页标题#e#
考生乙;父母就是希望孩子上个好中学,成绩好一点,可以考上大学嘛。(接下来考生就觉得没什么话了。)
考官;那你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公平吗?
考生乙:公平?这样做可能不公平?但是对谁不公平呢?.......可能对其他的人不公平.......但是我觉得普通的中学其实也可以考上大学的啊........有的父母其实是拿不出那么多钱的......
(听到这里,考官估计也糊涂了,以为考生乙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更别说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
简单地来对这两个考生的回答作一分析;
前面一位考生的表达内容在成为文字的时候,仔细地看起来在逻辑和措辞是哪个也会有一些不太理想之处,但是对于当场的口头表达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更为可贵的是,这位考生对于生活中一个简单事情可以有相对全面和客观的看法,比方说,他比较深入的地说两个观点,一个是因为上大学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途径和社会主流意识的要求,所以父母会不惜一切努力让孩子上一个尽量好的中学,另外,他也提到了不应该通过区分学校的好坏把孩子来分类,所有的孩子都是有接受均良好教育的权利——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社会问题,作为考生来说,能提出来就已经非常不易。这种思维习惯是一个管理者一定要具备的——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再来分析一下后面这位考生出什么状况吧。他有可能是因为紧张,词不达意往往都是因为紧张,但是在前面我们说过,连这种考试场合都会紧张到结巴的考生八成也不时候成为一名制片管理人员。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位考生没有在脑子里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出这个题目的目的一定不是说让考生回答“希望上个好大学”这么简单。这个考生对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路,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表达出来自然让人听得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