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说过,欣赏电影首先要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悲欢,引起情感的共鸣。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拘泥在作品中而不能自拔,也就难以识得作品的真面目。因而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通观全局,理解作品主旨。这在电影艺术欣赏中是至关重要的。
主旨是一切作品的最高指挥,是其灵魂所在。电影的人物、情节、细节、对话、表演、结构乃至各种表现手段都统帅于其麾下,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没有对主旨的深入理解就无法体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失去了对主旨的依附,我们对于其他元素的理解也必然失于空泛、流于肤浅,甚至曲解原意。以影片《人生》、《廊桥遗梦》为例,它们都描写了爱情,却都不仅仅为爱情而写爱情,都在以爱情为依托,表现更深远的思想。
我们先来看《人生》,如果我们单纯借着对刘巧珍的一腔同情来看待,这部影片无疑讲述的是农村青年高加林进城后忘恩负义抛弃刘巧珍另求新欢的现代“陈世美”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跳出单纯的感情巢穴,以高于剧中人物的视角来关览,那么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透露出在传统文化重压下,农村青年高加林探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影片中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不甘心禁锢于农村的闭塞与落后,不懈地追求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所有抱负的青年。他不愿意沿着祖祖辈辈走过的路在走下去,不愿意在高加沟的土地上刨一辈子坑。他的向往,他的追求是与时代同步的。然而,他却无法冲破那重重的传统的训诫与厚密的社会关系、人情世故。离开了黄土地,背弃了刘巧珍的高加林最终被一心要挤入其中的都市生活所抛弃,不得不又回到那被黄土覆盖着的穷山村。背叛传统却又不被现代文明所接纳,这两两相背的碰撞,使高加林处于无以归属的游离境地。也许,这就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高加林的悲剧是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的,他的经历传达着一批经历了十年动荡最先感受到改革的风气而力求变化的农村青年对人生的探索、追求与困惑。因而在悲剧的爱情故事之后是一个更加复杂深刻的人生主题。
我们再以《廊桥遗梦》为例,这曾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爱情故事是对婚外感情的一次精彩描画。影片中既强调了真情激荡的爱情之纯美,更赞美了节制与责任的传统价值取向,提倡一种古典道义的回归。在现代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私欲膨胀的时代,影片阐述着呼唤亲情、责任、道义的主题。表述着“爱情是美好的,但放弃了责任,爱情就不美好了”的观点。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弗朗西斯克依然日复一日地感受着平淡的生活,而在与罗伯特的爱情之梦中“找到了精神和心灵的归宿”,“虽然一直生活在等待与思念中,但她的内心却是满足的,充实的。”影片中主人公的这种为了家庭的责任而付出的分手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然而作品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情感代价来换取人类感情世界的回归,换取人类对于道义与节制的重新企盼,这也是《廊桥遗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