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世界电影大国之一。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联电影(1917――1991)是在俄国电影(1896――1917)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俄国制片商德兰科夫自1908年开始生产影片,他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由冈察洛夫编剧、由洛马士可夫导演的《斯切卡·拉辛》。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电影事业曾一度衰落,直到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了一项法令:将旧俄的电影企业收归国有,才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1922年内战停止和平恢复,国民经济开始重建。同时,列宁发出了“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号召,在这一精神鼓舞下,各电影制片厂才迅速恢复生产。
1925年,由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一片的巨大成功,轰动了世界影坛,从而奠定了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声音进入银幕,加上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电影艺术家们拍摄出了一批经典性的“散文电影”:如《夏伯阳》、《列宁在十月》、《波罗的海代表》、《马克辛三部曲》等代表作。特别是瓦西里耶夫兄弟摄制的《夏伯阳》一片的出现,标志着三十年代初期苏联文学艺术中的巨大成就:它将深刻的生活内容同丰富的艺术形式、重大的社会思想同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第一次达到了高度的结合。
在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又摄制出一批优秀的反映卫国战争的、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影片。如培里耶夫导演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区委书记》及埃穆列尔的《她在保卫祖国》、顿斯阔依的《忆》、《乡村女教师》、格拉西莫夫根据法捷耶夫小说改编的《青年近卫军》、彼得洛夫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齐阿乌列里的《攻克柏林》等,在宣传和教育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攻克柏林》以其雄厚的拍片资金、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奔放的革命热情显示出是战后拍摄的最大巨片。该片导演齐阿乌列里也因此而成为拍摄“纪念碑式”影片的冠军(该片的缺陷是过分地突出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中央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文艺界批判了“个人迷信”和“无冲突论”,批判了美学上的各种教条主义、清规戒律和庸俗社会学,检讨了过去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等思想倾向;在批判地吸收西方电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恢复了艺术家们积极探索与创新的良好风气,苏联电影的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第四十一》、《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和《士兵之歌》等。特别是卡拉托佐夫执导的《雁南飞》――这部表现被战争与死亡拆散的情人的悲剧,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该片的上映,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获得了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
1972年.苏共中央调整了苏联的文艺方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促进了电影事业的迅猛发展。70年代以后,苏联的电影制片厂增加到了39个,年产故事片150多部;而且在电影教育的普及,电影研究领域的拓宽与深入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使苏联成为名列世界前五位的电影大国。
这一时期,苏联电影新繁荣的主要特征,是以掀起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即战争题材)、道德题材、生产题材和政治题材等四大题材影片创作的热潮为主要标志。
战争题材:伟大的卫国战争成为苏联几代电影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苏联影评界认为,战争题材类影片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代作品的主题是号召人民投入战斗,保卫祖国。其代表作品有《区委书记》、《普通一兵》、《青年近卫军》等;第二代作品是“从和平的高度,以生还者的目光和心灵,回顾过去的战争”。其代表作品有《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等;第三代作品是“用战争的形象检查一下今天的和平生活,检查一下我们和当时的英雄有哪些差距”。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这里黎明静悄悄》、《只有老兵去作战》、《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这些影片主要是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生产题材:这类题材,与五十年代不同,重点塑造“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实干人”的形象,为人们树立生产建设中的精神榜样。这类较成功的作品有《奖金》、《反馈》、《希望与支柱》等。
政治题材:这类题材主要用来宣传苏联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或是对当时政策的图解,这类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美好生活》、《四三年的德黑兰》、《红钟》等。#p#分页标题#e#
道德题材:这类题材的影片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这类影片的创作与当时苏联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大都是反映生产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问题,所以成为艺术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就内容而言可分以下四类:一是直接表现社会中的犯罪问题。如《红莓》、《辩护词》等。二是揭露社会不良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斗争。如《白轮船》、《白比姆黑耳朵》等。三是表现道德伦理问题。这类影片通过当代人的爱情、家庭、情感的“个人生活”,重点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精神成长”等,从而反映当时苏联的社会面貌。如重点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歌颂“实干人”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和《个人问题访问记》;以喜剧方式批判和讽刺官僚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的《办公室的故事》;有表现婚外情感心理矛盾冲突的《湖畔奏鸣曲》和《秋天的马拉松》;还有描写犯罪人在真诚与爱情的感召下重获新生的《两个人的车站》等一批堪称经典的影片。四是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品《恋人曲》、《野孩子》、《中学生圆舞曲》等。
从上述四大主要题材的影片中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影片不着重写事件的经过和主人公的业绩,而是运用一切电影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提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使影片既蕴含深刻的哲理,又充满浓郁的人情味。总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导下的四大题材影片的创作,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为苏联电影赢得了更大的世界性声誉,也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瞩目。因此,它曾被西方影评界称之为是一个独特的“苏联电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