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文艺常识戏曲与话剧 戏剧流派和体系
表现派——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是,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都应准确的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点饭形象真实得重现在舞台上。他方队演员之凭借着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19世纪末,法国著名演员科克兰提出,表演不是演员与角色的“合一”,而是“表现”。演员在逼真的表现情感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这一派戏剧被称为“表现派”。
体验派——19世纪意大利名演员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识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不仅要一遍两遍的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者是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演员在表演中,情感要重于理智,要想象生活在角色的生活中,体验角色的感情。这一派后来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极力推崇,被称为“体验派”。
斯氏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1898年,他创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在领导该剧院的四十年中,他主演、导演、指导过一百二十多部话剧、歌剧,如《青鸟》、《海鸥》、《底层》等。他写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专著,系统总结了“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中。他的一整套戏剧教学和表演体系,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体系”,对各国戏剧学院影响很大。
布氏体系——指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布莱希特是20世纪前期得国杰出的戏剧家。他创作并导演了大量话剧,如《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他写过《戏剧小工具篇》,《表演艺术新技巧》等理论专著。他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宣传与艺术相结合,提出“史诗戏剧”和“间离效果”,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
梅氏体系——指梅兰芳戏剧体系,即中国戏剧体系。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中独树一帜。如歌舞、对白、表演、杂技的综合性,道具、布景、动作的虚拟性,动作的舞蹈化,表演的程式化等,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作权威的系统的总结。
存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引人注意的戏剧创作倾向。萨特的《苍蝇》借古讽今,讽刺德国侵略者没有好下场;《禁闭》提出“他人即地狱”,从理论上阐释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他的其他的名剧还有《死无葬身之地》。
荒诞派——20世纪中叶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并流行的一个戏剧流派。它一反过去传统的戏剧规律和特点,不是利用矛盾冲突构成情节,而是用毫无逻辑的、杂乱无章的情节,表达复杂的感情。它又称为“反戏剧派”。其代表剧作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