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教师在经济浪潮与教育观念的夹缝中求发展
关键句:在经济浪潮与教育观念的夹缝中求发展
讲述:银健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1995年走上讲台
90年代的老师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面对经济大浪潮的种种诱惑。自从80年代大学恢复高考以后,老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当老师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工作稳定、收入正常,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下海经商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功成名就,收入远远高于老师,使得一些老师耐不住寂寞,纷纷辞职“下海”。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在90年代选择当老师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95年正是经济浪潮的浪尖,当时我也曾心动过,是不是应该出去闯一闯,而且当时对教师这个行业还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可当学校需要我留下来时,因为大学时我干的也是学生干部工作,不知不觉对学校产生一种依赖感,于是没多犹豫就留下来了,没料到一干上竟然放不下。有时候我的毕业生回学校来,看见我也会问“您还在干啊?”我只是笑一笑,也没想那么多。我心里明白,我们老师干的是“良心活”,都希望孩子们能有好的成绩,或许这就是当老师的乐趣吧,这种乐趣足够支撑着我在这个岗位干下去。
不过,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逐步开始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接触的东西也逐渐增多,知识面不断扩展,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作为教师,稍一放松你就有可能跟不上他们了。过去我们一直倡导孩子的思想教育,由于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持,使学生只能明理,却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已经不受用。作为教育体制转型初期的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入地去了解孩子,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最快地接受新事物,换句话说,你得不断地给自己“保鲜”、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的时代发展。(法制快报)
90年代:老师自觉去充电
讲述人:马靖
90年代后,老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当老师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工作稳定、每年还有两个假期。1998年走上讲台的马靖已经能从别人的羡慕中,感到一些自豪。虽然当时每个月420多元的工资也不算太多。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逐步开始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接触的东西也逐渐增多,知识面不断扩展,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作为教师,稍一放松你就有可能跟不上他们了。过去我们一直倡导孩子的思想教育,由于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持,使学生只能明理,却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已经不受用。作为教育体制转型初期的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入地去了解孩子,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最快地接受新事物,换句话说,你得不断地给自己‘保鲜’、‘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马老师说。
涂晓波,莞城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西九江任教,1991年到莞城实验小学任教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初,东莞开始面向全国引进大量优秀教师,这批外来教师都是家乡的教学骨干,给东莞带来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并与东莞本地教师相互融合、影响。当时的好老师感性活跃、大胆创新、视野开阔、方法灵活,对新思想、新观点接受度较高,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敬畏、尊重,逐渐变得亦师亦友,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他们打成一片。
周琼平,45岁,东莞中学初中部教导处副主任。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西九江任教,1991年到东莞中学,曾担任高中老师,后一直在莞中初中部任教。
人物讲述
申请Q号学生教 “心理体操”真有效
学生在变,老师也要跟着变,与学生一同成长、进步,是件很快乐的事。我的第一个QQ号、邮箱都是学生教我申请的。那届学生1996年入学,我一听班上两个电脑高手聊起QQ、邮箱,就直觉这些东西不错,反正家里也通了网线,就让学生教我申请。
当时,网络对大多数家庭还是个稀罕物,我一点也不觉得学生玩这些“不务正业”,还鼓励他们:学生身上永远有老师不懂的东西,老师很乐意向你们学习,你们钻研下去会有成绩的。就这样,班上一名电脑高手“玩”成了计算机牛人,不仅在全国竞赛中获奖,最后还保送到了中山大学计算机系,一路读研。
好老师的标准还要能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曾有位学生在网络贴吧里写到:“那天,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周老师朗诵这篇课文时,哭了,他哭得像一个依赖父亲的小孩子,震撼了我们,顿时课室鸦雀无声,一片宁静……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老师哭泣,而且还是在学生的面前!我对周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我和同桌也哭了,被周老师的品质所感动!周老师像父亲一样关爱我们,他的‘背影’虽然只有172CM左右,但在我们心中却很高很高。”
做班主任,也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就在班上推行“心理体操”,不仅用现在心理咨询师还沿用的“幻想法”帮助学生减压,每次大考前,我还会带着全班一起边做手势边大喊:“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你行我也行!”坚持下来后,其他班级从诧异侧目到纷纷效仿,事实证明,这套“心理体操”奏效了。
让我很高兴的是,有个叫梁炜彬的学生毕业多年后告诉我,他到美国留学,去一个著名IT行业公司面试时薪29美元的实习工作前,感到很紧张,于是对着镜子大喊了几次我教他的口号,顿时信心大增,最后成功了!我高兴的是,自己不止给学生传授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有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理念、方法与态度。改变学生,与学生一起“玩”,真的很幸福!
人物讲述
纠正“粤语作文” 创办学生广播站
家长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我,我就要好好教,才对得起人家家长。有点遗憾,自己的孩子却老是顾不上,儿子的作业也要家长签名,等我看到时一般已是深夜了,我累得筋疲力尽,常常只是草草签个名,根本没时间检查。很多时候为学生辅导得晚了,只好让同事顺便接儿子回家,这导致儿子一开始的学习习惯没有抓好。所以后来我常劝告家长:再忙也要抓好孩子一年级时的学习,最好能陪在他身边盯着,这上学第一年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后面就轻松多了。
上世纪90年代初,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老师,为当时的东莞教坛带来了一股清风。当时普通话虽已逐渐在全国推广,可由于不少东莞本地老师年纪大了,本身说普通话有些吃力,所以师生私下交流还是多用粤语,上课时老师才用普通话。我刚来东莞时,发现有的学生写日记会出现不少粤语,如“妈妈车我到公园去”、“我走先了”……这样的写作习惯会影响学生将来的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当时就与不少老师重点纠正学生写作中“冒出来”的粤语,慢慢令班上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提高。
当时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是头脑灵活,能接受新事物,并大胆创新。实验小学的新芽广播站就是我提议创办的,我提出学校广播应该播学生自己的声音,不仅让其他学生感到亲切,还能培养学生的播音、主持兴趣。当时我亲自选拔学生播音员,并每天指导广播站工作,一批批大方得体的小主持、小播音员被培养起来。一所小学广播站也让学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校园文化。从那时起,即使是其他单位要从我们学校选学生小主持、少先队代表朗诵,都没问题,孩子们经过平时的磨炼,一点都不怯场。后来我还带着一群孩子参加过电视台的比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