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产电影达288部创新高,但仅1/3进院线露脸,赚钱的更是凤毛麟角。电影不卖座无关技术,而是题材缺乏突破和创新。大制作是趋势,但中小成本电影更需要找到方向。从培育精品角度来说,电影生产的步伐或可缓缓了。
中国电影人在胡搞 电影生产弊端多多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达4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全年总票房有望突破100亿元。另悉,我国上半年国产影片288部,再创新高,全年产量将达500部,仅次于美国、印度。数量激增之余,国产影片赚钱的却寥寥无几。以眼下6、7月影市为例,30多部国产片仅《人在囧途》、《决战刹马镇》等4部(不包括正在热映的《唐山大地震》)赚钱,其余全成“炮灰”。
上半年国产电影达288部创新高,但仅1/3进院线“露脸”,赚钱的更是凤毛麟角——
电影不卖座无关技术,而是题材缺乏突破和创新
大制作是趋势,但中小成本电影更需要找到方向
从培育精品角度来说,电影生产的步伐或可缓缓了
嘉宾
沈义贞(南艺影视学院副院长)
吴鹤沪(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达4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全年总票房有望突破100亿元。另悉,我国上半年国产影片288部,再创新高,全年产量将达500部,仅次于美国、印度。数量激增之余,国产影片赚钱的却寥寥无几。以眼下6、7月影市为例,30多部国产片仅《人在囧途》、《决战刹马镇》等4部(不包括正在热映的《唐山大地震》)赚钱,其余全成“炮灰”。
国产电影热闹的背后,究竟有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相关人士。
话题一:国产电影数量年年创新高,为何赚钱的这么少
现象:国产电影市场看似热闹,但绝大多数影片“赔钱赚吆喝”。2016年已经过半,30多部国产片中仅《人在囧途》等4部赚钱。
江海洋:听说仅今年5月份,到电影局注册投拍的电影就多达189部,比五六年前全年数量的两倍还多。国产电影数量年年创新高,但真正“露脸”院线的不足三分之一,票房好的更是少之又少。
电影不卖座,瓶颈不在于技术,而是题材缺乏突破和创新,低俗、跟风之作充斥银幕。老百姓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对生活的认识,远远超过电影所表达的。
电影赚钱主要靠票房,在生存压力下,不少人选择妥协、跟风,先把肚子填饱再说。而一味迎合市场、迎合观众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沈义贞:电影是商品不错,但更是艺术品。有的国产电影创作还停留在小品阶段,讲笑话、段子可以,不会讲故事,缺乏大智慧。有一种声音说我们类型片不够多,其实不管外壳如何,现实主义是电影主流,包括好莱坞大片,别看类型七七八八,很多内核都是关注现实的。
吴鹤沪:电影产出远远大于影院增速,前几年院线排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愁米太多吃不掉。一下子涌出这么多电影,每部片子上映周期缩短,票房难免被稀释。而且我们排片机制不透明,多个院线多头排片,热门档期电影“扎堆”愈演愈烈。片方有时也很盲目,之前有人找我,想把电影排在热闹的贺岁档,我说塞不下,放这时候大多赔钱。他们却自信满满:“我的片子质量好得很,不怕。”事实上,他们根本不了解同档期上映的片子。
话题三:热钱纷纷涌入,电影市场热过头了吗
现象:一方面电影纷纷赔钱,另外却有大量热钱涌入,催生电影产量大幅提升。不少电影人认为,内地电影市场“热过头”了,很可能会重蹈上世纪80年代港片的覆辙。
江海洋:中国电影市场有多大?理论上说,今年就算票房突破100亿元,拿总人口一平均,每人年均消费还不足10块钱呢。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市场尚没有得到完全开发,更谈不上过热。但从培育精品角度来说,电影的生产步伐该缓缓了。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势来袭,提升国产片品质,找到符合国情的电影类型,将决定中国电影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这方面,《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老百姓爱看,又是主旋律。
吴鹤沪: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这两年不少人热衷拍电影。去年一年我国有460多部电影,投资方370多家,除国家控股的电影制片厂、地方政府、少数实力民企外,还有不少是“玩票”的煤老板或地产商。对他们来说,即便不赚钱,也能“镀个金”——做文化,听起来多雅。其实拍电影不好赚钱,按行规票房四六分成,投资人四,院线六。一部票房1亿元的电影,投资人只能得4000万元,除去各种制作费、宣传费,不赔钱就万幸了。
尹鸿:如何让这种“试探性”投资趋于理性,转为战略投资者,更值得探讨。只有社会资本长期、深度介入,才能促使电影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综合化发展。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
我们正处在电影市场化初级阶段,不规范的地方很多,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透明行业信息、制定行业规范,此外,让电影监管平台、项目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等加快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王海妮 罗薇薇
话题二:越是大制作越容易赚钱,中小成本电影出路在哪里
现象:电影界有种倾向,越是大制作、大明星、大营销的电影,越容易赚钱;相比之下,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出路艰难。比如《我们天上见》、《海洋天堂》等一批中小成本电影,艺术水准不错,但票房却很不理想。
江海洋:首先得说,这是电影市场化的一个趋势。我花几十块钱走进影院,肯定要盘算看哪个最值,明星阵容、豪华制作当然更吸引眼球。但大片毕竟是少数,从文化建设、多样服务的角度看,应照顾到方方面面。中小成本也有成功范例,《疯狂的石头》故事虽有破绽,但荒诞中饱含对现实的关怀,口碑、票房都不错;《高考1977》也比较受认可,还赚了50万元。
尹鸿:2008年《十全九美》狠赚了一笔,一大批跟风之作涌现,因为小成本电影准入门槛很低,但观众现在不买账了。小成本“跟风”这条路正在被堵死。我更看好中等成本电影,如《风声》《叶问2》等,成本可控,也能做到艺术和商业的平衡,这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