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指的是在阅读初期,阅读范围要广,注意影视作品形式的多样性、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类型的多样性。在影视作品学习的初期,考生大量的,全方位的涉猎,不仅仅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能让考生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方向所在。有的考生或许对故事片感兴趣,而有的考生则青睐于纪录片;有的考生会关注演员的表演,而有的考生则关注摄影的银幕创造;有的考生喜欢现实感强的影片,而有的考生则喜欢充满想象力的影片。诸如此类的“预选”,有助于考生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然而,考生切不可再此阶段,就全凭兴趣,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忽略自己不感兴趣的影视作品,这是考生最容易范的错误之一,一定要注意避免。
“系统性”指的是在阅读中期,随着看片量和专业知识的增加,考生应当将众多的影视作品按照其年代、类型、国别、作者、风格等轴线,加以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考生可以将自己的兴趣方向与专业书籍相结合,在专业书籍的指引下,脉络清晰地,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系列影片进行阅读和比较,然后由此条脉络扩展开来,延伸到其他系统的轴线。比如说,考生首先对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产生了兴趣,那么就应当尽量多地去收集和阅读斯氏的影片如《大白鲨》、《紫色》、《太阳帝国》、《ET》、《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AI》、《世界之战》、《猫鼠游戏》、《幸福终点站》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考生或许会由《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关注二战题材,那么考生则开始阅读《最长的一日》、《美丽人生》、《巴顿将军》、《兄弟连》、《黑皮书》、《硫磺岛家书》甚至《集结号》;也可能由《猫鼠游戏》开始,关注李奥纳多主演的影片,诸如《泰坦尼克号》,《飞行大亨》、《美国黑帮》、《无间行者》等;又或者从《ET》、《侏罗纪公园》、《AI》开始,关注科幻、魔幻题材,延伸至《黑客帝国》、《魔戒》、《变形金刚》。以上的例子中,有的是以导演为脉络,有的是以演员为脉络,有的是以题材、体裁为脉络。但考生要明白,这种脉络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让考生能够对不同的影视作品,从其相同性出发,进行比较,找出其由于作者、年代、国别、意识形态、创作方式、创作目的、主题立意的不同而产生的各自特点。
随着这样纵横于影视发展史的脉络的建立,最终考生将拥有一个在时间、空间、作者、风格等多维度并存的知识网络。
“目的性”,是对“知识网络”的查漏补缺,或者重点积累,甚至反复阅读。影视作品阅读的目的性可以从兴趣出发,可以从知识结构的缺陷出发,可以从考生目前所关注的任何一个知识点甚至社会热点出发。带有目的性的阅读影视作品,是泛读影片的最后一步,考生经历了由面至线的学习过程,再由线至点。每一个带有目的性去观看和学习的影视作品,应该是具有鲜明特色或特殊意义的,而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影视作品也会成为考生“精读”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对“目的性”的探讨上,我想着重提一下“反复阅读”,比如说,考生在关注越战题材的时候,会涉及到《现代启示录》,而当考生在关注导演科波拉的作品时,《现代启示录》仍旧作为导演的一个经典作品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考生遵循的目的不同,脉络不同,不可由于“看过”而忽略此作品,反而应该换一个角度,重新阅读这一作品。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抱着不同的目的,怀着对电影不同深度的理解,是可以触碰到一个影视作品的诸多层次的。因此,在这里提到的反复阅读与下文将详述的“精读”不一样,这种反复阅读,强调的是考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对一部影片反复观摩和认识——而这种学习应该是具有目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