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影评 如何试图理解你所不理解的
和许多其他评论一样,我是看到一些满意的东西未能获得我所满意的理解时就会忍不住动手。指导别人并非我的义务或者责任,我不自认拥有苏格拉底般令人讨厌的反复追问。比那更糟糕,我在他们开口之前就告诉他们你们确实糟透了。从本能上讲,我讨厌带领潮流然而我更讨厌它流向可笑的方向。
首先,任何一本伟大的小说,都是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从西方小说的第一人塞万提斯那里就是如此,或者回溯至希腊神话。这个故事当然必然是关于一个英雄的成长、历险和征服的,成长是主题,历险和征服则是情节。当然,这个模型有无数的变体,比如讽刺或者戏拟的(唐吉坷德或者驯悍记),比如荒诞或者凄凉的(城堡或者铁皮鼓或者耻辱);有的横跨了数个世代的家族衍变(当然,百年孤独);有的只是表现人生特定时刻的情景(局外人)。相当大的比例中,主角是女性,更多的情况是他/她们完全和英雄这个称号无关,他们陷入困境后就卡在那里,甚至于死在那里了(白鲸,老人与海),哪怕是永恒的永生或者死亡(2001:太空奥德赛,夜访吸血鬼)。
无论是哪种情况,作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你阅读下去。这个目的,自然具有强烈的经济的动机;韩寒公布的版税收入超过了90%的同龄聪明人。但是无可避免的,也会带有作者需要传达的其他信息:他对人性的结论。这个结论,也许只是非常客观甚至乏味的对现象的描述和罗列,但是仍然能隐含某种个人的态度,更不要说这些人生失败的家伙们往往态度强烈(我始终认为生活幸福的人无需不断写字来娱乐自己或者别人,或者简单的说无需用娱乐别人的方式生活,所以小丑这个职业其实极其悲惨)幸运的是,诚恳的作家还是远远多过诚恳的画家的比例,尽管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和那些新的安迪霍沃尔一样只是试图糊口或者出风头;不幸的是总有太多过于缺乏才能的作家过于诚恳,或者说这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是一样的。
对于他们做了有保留的肯定之后,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想说些什么。如同前面说的,艺术的诀窍在于有技巧的重复和对流行主题的不断变奏;既然他们只有一个故事可写,那么最好要放入足够的调味汁来烹调。法餐的三个公开的秘密,就是黄油,黄油,黄油;小说的三个秘密不外是情节,情节,情节。单就这个意义而言,建国大业是个不错的作品,堪与曼娜回忆录相提并论。然而如果只吃黄油并不能算美食,更不要提对健康的损害以及暴露出的低俗品味,一味追求情节当然也有些类似的危害。更何况,几乎没有人会愿意错过特别是后一部作品中的所有情节,所以我们并不在这里讨论这样简单的问题。
我们主要来看,在这样一部神秘而迷人的小说中,哪些是作者试图表达但是从未明说的,哪些线索是相互关联而最终合并为完整的图景的,哪些是主题的复调进行,最终转调而对其进行重复和强化的。对,这部分将会非常的烦人,枯燥和乏味。我们要想简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转向哪些早已将之简化的人求助:哲学家。他们终其一生来解释我们每天看到、听到、意识到、经历到的一切,并且告诉我们那些都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看起来、听起来 、感觉起来的东西。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试图揭示生活背后的规律,某些更加基本的原则,而这些规律和原则在人类文明的一个时期或者领域确实得到了证实和遵循。很容易想到在不断模仿真实生活并且试图给与指导的作家也会按照某种理解甚至直接搬照一种理论来构建自己英雄的生活。对于生活在按照其中一个糟糕理论所构建的结构中的作者而言,这种生活是荒谬和悲惨可笑的,但是他歪歪倒倒的运行以及不断的自我医治也多少证明了一种结构多少都是对完全无序的改进;那么,作者这样做也不足为奇。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体现出了典型的德意志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出生于污秽之地的主人公,四周环绕着鱼腥味,肉味,汗味,那些代表了人类欲望和生活的气味,而自己没有气味,这既是对主人公非人性化的设置,也是对主人公超人性的一种暗示。赋予故事的主人公某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特性是常见的技巧,但是没有气味这样的特质实际上是暗示主人公没有普通人的欲望、爱好和志向。这既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没有堕落的原罪,也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不具备在社会中存在的理由。之后的很长时间,主人公的行为动机都在两个目标之间危险的移动:生存和被认可。对于人这样一类社会性动物,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所有个体的主要行为动机。生存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目标,主人公的主要威胁在于他用气味对世界进行了解的方式以及建立在这种方式之上的观念异于常人,和普通人的冲突难以避免。获得认可这个目标相对复杂,因为这里必然牵涉到更多对社会伦理的契约的认可,这涉及如何理解契约。从这个角度冲突是必然的,不过不太容易通过目前的任何一种艺术手段进行清晰明了的表达。被认可这一点实际上隐藏在第三个目标和第四个目标之间了。#p#分页标题#e#
很快,主人公获得了第三个目标:美以及完美。在日耳曼文化中,秩序和狂乱是交替出现的名词和现象,从康德,尼采,叔本华,日神和酒神的概念从未被如此深入的探讨和实践过。对美的追寻本身是跨文化的,也是基于欲望,利比多等不可抑制的,来自动物本能层面的迷恋;然而这种追寻的过程往往意味着不断的重复和改进,不断的比较和分析,则必然引进理性的、条理的一面。所以,追寻美和追寻完美代表了在文明中感性和理性的一种平衡的追求。在日耳曼文化中,往往更加强调蕴含于秩序中的美,也即结构的和体系的美。康德的名言无需赘述,更不要说后来的黑格尔以及马克思了。主人公在这两方面的追求是非常平衡的,青春的觉醒和手工业技术的学习并行不悖。
但是回到美本身,我们至今为止并未获得任何一种技术上可以完全重现的创造手段。极致的美只会在出现之后部分的通过模仿和分析进行还原和重构。与此同时,我们对美的认可是否能扩展至非常规的创造者身上,这是一个背离的情景。我们有把马桶放进美术馆并获得赞赏的媒体宠儿,但是也有割掉自己的耳朵也未能赢得一个知己的开荒者。主人公的悲剧就在于,他使用了日常人无法接受的杀戮方式来获得自己追寻的美。这个强烈的冲突不断的吸引我们关注他的命运,被他一次次的冒险带领。当然这种情绪在警匪片中最为常见,一个伤害日常价值的不循规蹈矩的英雄拯救了整个局面。
我们谈到对完美的追求而非对美本身的追求指导我们在不断重复。这恐怕也是现代社会我们对科技最根本的苛责之一:如何分辨目的和手段之间,结果和过程之间,动机和技能之间的差异并且时刻保持清醒。就我而言当然是非常悲观的。实际上,主人公也是如此。他的重复也就是对自己追寻失败的确认,他已经意识到美是难以捕捉和重复的,是没有规律可循,进行追寻和复现也往往是徒劳的。到此为止,主人公似乎是一个进入了死胡同的常规的冒险英雄。
接下来的情节充满了冲突:主人公杀掉最后一个处女,获得了终极的处女香味,被捕,即将因罪处死,与此同时唯一的香水已经准备完毕,英雄的经历即将达到顶峰。在最高潮的部分,主人公使用处女体香制作的香水迷乱了整个城市的感官,他实现了生存和被认可的目标,他已经可以呼风唤雨,但是他的第三个关于美的目标呢?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他更沉醉于使用香水之后的后果,幼年孤儿的遭遇以及不断被歧视的生活控制了他,在追寻美的过程中的一切收获都成为他左右别人的工具,实现自我的帮凶。这里,是英雄主题的一个非常优美的变奏,从原主题"美"的一个下降变成了新主题"权力"和"控制"的大步上升。这是对英雄特性的消解,即失去终极目标和沉沦,也是另外一种英雄特性的肯定,就是个体的实现。这样解读,读者不难意识到故事必然以悲剧结尾。最终,当涂抹了香水的主人公被爱慕者撕碎死去的时刻,故事达到了最后的高潮,英雄的死亡方式传达了大量的信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最终接近而未能被理解;他错误的对自己的才华的使用毁灭了他自己和他所在的社会;从这个角度讲死亡不再是要逃避的终点或者一种解脱,而是某种契约合同。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希腊正剧,区别在于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死亡是悲剧的结束而非延续。最终,我们应该能察觉作者的意图。是的,作者唯一的意图非常清楚:对美的追寻是非常艰难和危险的,充满了各种阻挠和伤害,而且必然不止一次的伤害别人。追寻美并不是一定等同于追寻爱,至少不是世俗意义的爱。追寻美需要不断的坚持,需要偷盗,乞讨和撒谎,如果必要,需要杀人。超出社会伦理的追求是困难的,但是回报也是巨大的:在美中蕴含着巨大的,个体难以承受的丰富体验和感情。同时,这无以伦比的美是极其危险的,它拥有的能量往往会毁掉拥有和体验到的那个人。